語文:第四單元復習教學案(蘇教版七年級下)
佚名《杜詩言志》云:“此時庸庸碌碌之人,誰知杰士心中之事。彼紛紛鳴噪者,不過野鴉之類耳,有何意緒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鷓鴣》
鷓鴣是我國南方的一種野鳥,似雞而小,羽色大多黑白相雜,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常棲息于生有灌木叢和疏樹的山野,嗚叫時常立于山崩樹上。《本草綱目》卷四八:“鷓鴣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棲以本葉蔽身。多對啼,今俗謂其鳴曰行不得也哥哥。”古人感嘆世路艱難,抒寫離愁別恨,往往借鷓鴣啼聲比興。唐人鄭谷這首詠鷓鴣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現鷓鴣啼聲哀怨凄切,借以抒寫游子的鄉愁旅思,故清人金圣嘆稱其“深得比興之遺”。
詩的首聯描寫鷓鴣的習性和形貌特征。“暖戲煙蕪錦翼齊”,是說這種鳥喜歡在溫暖的荒野里嬉戲,羽毛鮮明美麗又齊整。這種鳥與哪一種鳥比較相似呢?“品流應得近山雞”,在類別上應當與山雞相近。這首詩除題目外,在詩中并無“鷓鴣”二字,但從首聯的描寫中,讀者已經可以看出或者說猜出是詠鷓鴣.而不是詠蟬或孤雁之類。
頷聯“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以“雨昏”“花落”點染環境,形成凄迷意境、傷感氛圍;而“青草湖”“黃陵廟”更可勾起讀者對屈于懷沙、湘妃泣竹等歷史傳說的聯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
楚國詩人屈原遭讒去職,長期流浪于這一帶,最后懷抱沙石自沉于汨羅江。黃陵廟即娥皇、女英二妃廟。相傳帝舜南巡,死葬蒼梧之山,二妃追尋至此,淚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黃陵山上立祠祭祀,這就是黃陵廟。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時、湖邊古廟之中,聞鷓鴣之啼,定會備感其聲之哀怨凄惻。清人沈德潛評論這兩句說;“詠物詩刻露不如神韻,三、四句勝于‘鉤辀格磔’(像鷓鴣啼聲,指唐人李群玉《九子坂聞鷓鴣》中“正穿屈曲崎嶇路,又聽鉤辀格磔聲”之句)也。詩家稱‘鄭鷓鴣’以此。”
頸聯“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緊承上句“啼”字面來。游子一聽到鷓鴣啼聲,就禁不住以袖拭淚;閨中少婦剛開始唱曲,就傳來鷓鴣的啼聲.難過得把眉眼也低下來了。“乍”“才”兩個虛詞極寫鷓鴣啼聲之感動人心,“征袖濕”“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鷓鴣啼聲之悲。
尾聯“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又回到鷓鴣雌雄對啼上來。“相呼相應”既明寫鷓鴣對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靈呼喚。在那夕陽西下時分,從湘江兩岸的苦竹叢中傳來雌雄鷓鴣一呼一應,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濃重的鄉愁旅思?詩人吟詠鷓鴣,沒有把主要筆墨用于描寫它的形貌或摹擬它的叫聲,而是著意表現它的叫聲給人的感受,因而更為傳神。
(二)寫作:抓住特點介紹動物。
這篇寫作短文共兩段。第一段講抓住特點介紹動物的意義,第二段講抓住特點介紹動物的方法。第一段講意義比較概括。可以分為兩層,一層是這一段的第1.2兩句,講被介紹動物的客觀實際:“都有它自身的特點”;另一層是這一段的第3句,講讀者對象的主觀需要:“對所介紹的動物,留下鮮明的與眾不同的印象。”
第二段講方法比較具體。先介紹方法:“對動物的形態、動作、習性仔細觀察,深入研究。”然后舉兩個例證具體說明。
一個例證是介紹布豐寫松鼠。為了介紹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作者仔細觀察并生動描寫了松鼠清秀玲瓏的面容,閃閃有光的眼瞄,矯健的身體,輕快的四肢,帽纓形的美麗的尾巴。寫松鼠用爪子和牙齒梳理身上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于干凈凈的.沒有什么壞氣味”,很討人喜歡。為了介紹松鼠的“乖巧”,寫它過水,“用一塊樹皮當作船,用自己的尾巴當作帆和舵”,這是何等地巧妙;寫它蹲伏在窩里,“只要有人稍微在樹根上觸動一下,它們就從窩里跑出來,躲在樹枝底下,或者逃到別的樹上去”,這是何等地警覺;寫它爬樹,“一棵很光滑的高樹.一忽兒就爬上去了”,這是何等地敏捷;寫它搭窩,“既舒適又安全”,窩口上還搭上“一個圓錐形的蓋,把整個窩遮蔽起來,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窩里”,這又是何等地聰明。布豐能將松鼠的特點寫得如此準確、生動,是他認真觀察松鼠形態、動作.深入研究松鼠習性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