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巨人貝多芬》20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后一階段,由于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顯著惡化和生活上受到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和展現了人類的美好愿望!
貝多芬于 1827年3月26日 在維也納辭世。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并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而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于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廣大人民群眾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斗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響曲在他的全部創作中占有極其獨特的地位。這些交響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響敘事詩--描寫英雄生活的長篇史詩。雖然沒有故事情節借以聯系起來,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動和思想的各個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臨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問題,例如:英雄和他的斗爭、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內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響曲是世界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貝多芬特點
貝多芬生于德國萊茵河流域的波恩,他的父親和祖父是當地的宮廷歌手。這個家庭是個不幸福的家庭,父親嗜酒成癖,使貝多芬很早就被迫接過了撫養母親和兩個弟弟的擔子。十一歲半,他在宮廷教堂里擔任了助理風琴手,一年后,成為宮廷樂隊的古鋼琴手。十七歲那年,他訪問了維也納。在那里他有機會為莫扎特演奏,他用莫扎特給的一個主題作了輝煌的即興演奏,使得莫扎特對朋友說:“注意他,有一天他將名揚全世界。”
貝多芬是音樂最高級的建筑師,他的天才在奏鳴曲-交響曲的思想結構形式中得到了表現。他的速記本顯示出他構想的樂思是怎樣一步步地最后形成的,也顯示出他將這些素材注入必然的形式時付出了多么艱辛的勞動。
貝多芬繼承了海頓和莫扎特的奏鳴曲式,并把它改造成龐大的結構適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樂章的規模擴大了,特別是擴大了尾聲。他向海頓和莫扎特一樣,把展開部看作是奏鳴曲式的動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題為擴展和發展提供了無限的機會,它們以猛烈的力量和氣勢展開。慢樂章在貝多芬手中具有贊美詩的特點,體現了貝多芬式的悲愴。他把小步舞曲樂章變為諧謔曲樂章,成為具有節奏動力的樂章,情緒從“縱情大笑”到神秘的和驚奇的。他把終曲擴大,成為在規模和意境方面與第一樂章相仿的一個樂章,使交響曲在凱旋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