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巨人貝多芬》20
在貝多芬的藝術中,鋼琴曲占據了中心位置,他的32首奏鳴曲,無論是對業余的鋼琴家還是對音樂會獨奏家來說,都是曲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們被恰當地稱為是鋼琴家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是指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力度的對比。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區的對置、切分音以及強有力的漸強都是貝多芬鋼琴風格的基本特征。他對主題變奏曲的愛好也很有特點,在這方面他是一個高明的建筑師,他運用無窮盡的思想把最簡單的素材建造成高聳云天的大廈。
貝多芬英雄的十年
莫扎特或許可以被認為是西方音樂最天才的作曲家,可是路德維希·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927)卻名望最高。知道貝多芬名字的人比知道莫扎特或柴可夫斯基名字的人更多(這一結果是從對收音機聽眾的電話調查和對唱片、磁帶、唱盤銷售情況的統計中得來的)。貝多芬三十五歲時已經成為歐洲最著名的作曲家了,而且他的聽眾從未減少過。他長久的影響力波及整個十九世紀的歷代作曲家們;他們認為自己或是貝多芬的追隨者,或者最起碼是貝多芬接力棒的接棒人。布拉姆斯(johannesbrahms,十九世紀晚期作曲家)感到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成就,象巨人的腳步聲直逼他的脊梁,以至他的第一部交響樂公演時,他已年過四旬。
貝多芬的作曲過程毫無酣暢淋漓可言。幸虧他一生有記下樂思靈感的習慣,我們今天才能見到八千多頁他的作品手稿;其中既有完成的作品,也有未完成的。靈感給他帶來的樂思初看平淡無奇,簡陋得讓人詫異,然而隨后的作曲手法卻令人折服。他以驚人的不懈努力,把那些樂思發展、升華到至高無上的境界。貝多芬生前身后的大作曲家們的樂思一開始就都比較成形,但是卻極少有人達到那么高的境界。盡管他從未放棄維也納古典主義的音樂語言,但是他對這種語言的極富個性的運用,卻孕育了浪漫主義音樂的雛形。
貝多芬是西方作曲家里最早以獨立藝術家身份生活的人之一,他堅持不當任何貴族的仆人。莫扎特在維也納也為此做過努力,但他去世時卻債臺高筑。與莫扎特不同,貝多芬卻是個精明的個體戶。他在維也納逐步發了起來;從出售作品、在公開音樂會上的偶然登臺、以及富有的贊助人的捐款中積累了不少錢財。他對贊助人的態度從不溫順,而且他也從不指望靠教私人學生和從別人那兒接活兒來糊口。貝多芬在多數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個跟人吵架般地揮舞著拳頭的、愁眉不展的火暴漢子。還是個小青年的時候,他就野心野心勃勃地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他不滿三十歲就開始逐步喪失聽力,將近五十歲時,就醫學的標準來說,已經徹底聾了,只好停止演奏。巴赫、海頓、莫扎特都是結了婚的,而貝多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與他的“不朽情人”的認真戀愛也鬧得不歡而散。他有生之年就被認為具有詩人氣質,然而他在畫家筆下無一例外地被置身于一派浪漫氣氛的風景中。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世界人民把貝多芬第五交響樂開始的節奏¾三短一長¾和摩爾斯電碼表示v字(既是羅馬數字“五(v)”,也是英文“勝利(victory)”的第一個字母)一起作為反法西斯必勝的符號和象征。
18XX年前的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