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巨人貝多芬》20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于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弦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謾曲等。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并不屬于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并不比海頓少,他勇敢于反抗,寧愿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后,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
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于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一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的努力探索,802-18XX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合唱曲有兩部彌撒(c大調和d大調)、清唱劇《基督在橄欖山》、《第九交響曲》等。
戲劇作品有歌劇《菲德里奧》、戲劇配樂《愛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廢墟》、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生民》等。
室內樂有七重奏、鋼琴和管樂五重奏、弦樂五重奏、弦樂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賦格曲》、弦樂三重奏四首,長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鋼琴三重奏六首,單簧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鳴曲十首,大提琴奏鳴曲五首和圓號奏鳴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等。
歌曲有聲樂套曲《致遠方愛人》,女高聲和樂隊場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聲樂與鋼琴曲等。
從樂派歸屬來說,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后期明顯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該歸為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響曲(op.55、67、68、92、125),序曲《愛格蒙特》(op.84)、序曲《林利奧蘭》(op.62)、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op.7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c大調第九弦樂四重奏第三號(op.59-3)、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op.27-2)、f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春天》(op.24)、f大調第二浪漫曲(op.50)。
貝多芬的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XX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的創作成為“英雄年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