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巨人貝多芬》20
貝多芬激動而又沉郁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來訪者,客人不停地記下來。
1.在選段中找一個比喻句,指出它的“本體”和“喻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選段中主要運用________描寫來寫人,其中貝多芬的一段“獨語”對人物描寫有什么用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什么貝多芬在看見客人時,會問女傭:“誰?那是誰?”接著又“粗著嗓子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畫線的句子“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有什么深刻的含義?試用自己的話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題
1.略
2.a
3.d
4.這是一個比喻句。貝多芬的意思是說,一般人都以為他很可怕,很難接近,而這個客人居然敢來拜訪他,女傭也未經他的允許就讓客人進門,他對他們的做法感到吃驚。
二、閱讀測試題
1.“你們竟敢到獸穴里來抓老獅子的毛”:本體是貝多芬的家、貝多芬,喻體是“獸穴”“老獅子”;“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本體是貝多芬,喻體是“火山”。
2.語言細膩地再現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使貝多芬的獨特氣質和個性更加鮮明。
3.因為貝多芬不愿意接見陌生人,所以有些不耐煩。
4.一方面,耳聾給貝多芬造成了交流障礙,常常被人誤解,社會交往受到極大的約束,耳聾的他比不上一棵樹,因為一棵樹尚且可以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另一方面,耳聾后的貝多芬遠離人世的喧囂,獲得了心靈的純凈和安寧,就心靈的純凈而言,社會中的人不如樹好。
擴展資料
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傅雷
一、貝多芬與力
十八世紀是一個兵連禍結的時代,也是歌舞升平的時代,是古典主義沒落的時代,也是新生運動萌芽的時代——新陳代謝的作用在歷史上從未停止:最混亂最穢濁的地方就有鮮艷的花朵在探出頭來。法蘭西大革命,展開了人類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頁:十九世紀!多悲壯,多燦爛!仿佛所有的天才都降生在一時期……從拿破侖到俾斯麥,從康德到尼采,從歌德到左拉,從達維特到塞尚納,從貝多芬到俄國五大家;北歐多了一個德意志,南歐多了一個意大利,民主和專制的搏斗方終,社會主義的殉難生活已經開始:人類幾曾在一百年中走過這么長的路!而在此波瀾壯闊,峰巒重疊的旅程的起點,照耀著一顆巨星:貝多芬。在音響的世界中,他預言了一個民族的復興,——德意志聯邦——他象征著一世紀中人類活動的基調——力!
一個古老的社會崩潰了,一個新的社會在醞釀中,在青黃不接的過程內,第一先得解放個人(這是文藝復興發軔而未完成的基業)。反抗一切約束,爭取一切自由的個人主義,是未來世界的先驅。各有各的時代,第一是:我!然后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