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第六單元復習教學案(蘇教版七年級下)
動景有“群山”、“高原”。“山舞銀蛇”,寫群山蜿蜒起伏,像銀蛇一樣在舞動;“原馳蠟象”,寫高原上的丘陵連綿不斷,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馳;“欲與天公試比高”,雪天云低,山天相接,群山高原等好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騰壯烈,引發讀者的豐富而美好的聯想。“舞”“馳”兩個動詞,對群山在冰雪中延伸無盡,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狀作了生動的描寫。山原本是靜物,這里卻化靜為動,寫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與高原形象的雄偉。
第4題重在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略輸文采”:“略”是略微的意思,“輸”是差的意思,“文采”指在文化方面的才華與成就。意思是說秦始皇贏政、漢武帝劉徹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
“稍遜風騷”:“稍”是稍微的意思,“遜”是差的意思,“風騷”亦指文化方面的才華和成就。意思是說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在文治方面也稍微差一些。
“只識彎弓射大雕”:“只識”是只知道之意,“彎弓射大雕”指武力。意思是說成吉思汗只注重武功,而忽視文治,用“一代天驕”欲抑先揚。
由此可見,對成吉思汗的批評更為嚴厲一些。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有所作為的杰出帝王的代表,精選他們,典型地概括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評古是為了論今。有針對性地批評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為了下文更好地歌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俱往矣”一句有力地結束了對歷史的回顧,指出歷代帝王都已成為過去,“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是說能稱得上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句是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決心登上歷史舞臺的威武雄壯的宣言,是全詞的點睛之筆。
例2 比較閱讀毛澤東和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完成后邊兩題
卜算子 詠梅 卜算子 詠梅
毛澤東 陸游
讀陸游的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雪送春歸, 驛外斷橋邊,
飛雪迎春到。 寂寞開無主。
已是懸崖百丈冰, 已是黃昏獨自愁。
猶有花枝俏。 更著風和雨。
俏也不爭春, 無意苦爭春,
只把春來報。 一任群芳妒。
待到燦花爛漫時, 零落成泥碾作塵,
她在叢中笑。 只有香如故。
1.兩首詞都題為“詠梅”,可詞中并未見“梅”,你能從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詠梅的?梅花有何特點?
2.根據下列兩則材料,說說兩位詞作者在詞中所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第一首是毛澤東寫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詞。當時正值國內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際上的勢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國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第二首詞的作者陸游是著名的愛國詞人,生活在日益衰敗的南宋時代,他一貫主張抗金收復失地,是堅定的主戰派,屢遭主和派的打擊,因而情緒憤懣抑郁。
解:比較閱讀,即把兩篇既同又異的作品放在一起閱讀比較,同中找異,異中求同。經過閱讀比較這一過程,更為清楚地認識比較對象各自的特點,加深對它們的理解。要解答好比較題,關鍵就在于能否找出比較對象的同中之異或異中之同。
第1題,異中求同。兩首不同的詞,都是詠梅,可詞中都未見“梅”字,從何而知是詠梅呢?第一首毛澤東的詞,“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一句,聯系生活常識,在“懸崖百丈冰”的嚴冬季節,而“猶有花枝俏”,非梅莫屬;且“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四句,更把梅花不與群芳爭春的特點表露無疑。第二首陸游的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兩句,也把梅“嚴冬開放,春天綻綠”的特點與梅花雖落猶香的高尚品格,盡現讀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