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第六單元復習教學案(蘇教版七年級下)
d項抓住了本詩的“眼睛”,“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中“記得”與“忘掉”在語義上顯然是相反的,這就充分地體現了詩人的矛盾心理。這是本詩的一大亮點,如果采用直白的說法來表達,如“痛苦”、“矛盾”、“難以言表”等詞語,就會讓人覺得詩意淡薄,毫無新穎之處。
b項是對這首詩的整體感知和理解。標題“偶然”是一個表時間的較為抽象的詞語,在這個標題下,詩人寫了兩件比較實在(具象化)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爾投影在水的波心;二是“你”“我”相逢在海上,而這兩件事都是一次“偶然”,這個抽象的詩題便以具體的形象作為載體展現出來;如果用“我和你”、“相逢”之類作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就顯得過于實在,落入俗套,改換之間,詩意蕩然無存。
因此,選項b錯了。欣賞現代詩,要先整體感知,再抓住詩眼,深入體驗情感,或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詩作有與眾不同的理解,但這必須合乎常理,不違公論。
例4 理解下列詩句的意思,并體會它們的妙處
1.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木蘭詩》)
2.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3.忽如一夜春風來,干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解:這是一道名詩名句的品味、欣賞題。解這一類題,一要理解詩句的意思,二要深層次地把握它們的內蘊。中國的古代詩歌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表達相對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寫景抒情。如何從物和景入手來把握詩詞思想內容,是我們鑒賞這類詩歌或名句的關鍵所在:找出詩句中的形象→確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點→思考形象為什么會有這種特點→分析詩句的表達技巧。這是解答詩詞名句賞析的比較容易掌握的一種方法。
第1小題,“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采用敘述和描寫兩種表達方式相結合的方法,表現了將士們不辭辛勞到萬里之外參加戰斗,像飛一樣越過關塞和群山的情景。“萬里”一詞充分體現了征途遙遠,將士們歷經磨難,“飛”一詞又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將士們行軍之神速,以及他們意氣風發、為了祖國的前途命運而甘愿赴湯蹈火的無畏氣概。“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則運用描寫充分描摹出了邊塞的軍旅生活。北方的寒氣傳來打更的聲音,寒冷的月光照射在冰冷的鐵甲上,詩句中字字透露出北方的酷寒之氣,言語之間守邊之苦,征戰之勞纖毫畢現,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在藝術上獨具特色;畫面遼闊,意境深遠;塞外風光生動逼真。
第2小題,“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是詩人白居易在《觀刈麥》一詩中對刈麥者的心理刻畫的詩句: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難道他們真的“不知熱”嗎?不是,為了搶收,為了活命,再累再熱也只有忍著,挺著。這種矛盾的狀態是在典型環境中所產生的一種奇特心理,也從側面暴露了刈麥者的艱難處境。這與詩人另一名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賣炭翁》)(可憐他身上的衣服太單薄,可心里希望天氣更寒冷一些,炭才能賣個好價錢)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3小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邊塞詩人岑參描繪的一幅塞外雪景圖:好像是吹了一夜的春風,千萬棵樹上都綻開了雪白的梨花。詩人以春風喻北風,以梨花狀雪花,以春的主體感受寫冬的客觀實景,寫出了冬中之春,不但使邊塞風光披上一層綺麗的色彩,而且使送別環境充滿了盎然的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