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政治享受學習
課前讓學生調查周圍同學對學習的真實感受,尋找周圍熱愛學習、事業有成的典型人物。在學生活動后老師進行表揚,并講述自己收集的故事:
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他的名作《四時讀書樂》中寫道,春天“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鋤”,夏季“讀書這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熏風”,秋季“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季“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字里行間流露出學習的無窮樂趣和他對讀書的濃厚興趣。
②“尋找自己讀書快樂的事”活動,在你的學習過程中曾經有過哪些快樂?
學習中的快樂:1、2、3、4、
“尋找讀書的困苦”的活動。
①學習過程中有沒有困苦之處?——有
請同學們找尋不關表達“學習是辛苦的”成語或詩詞。(學生一般能找到的有:“書山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或作舟”“梅花香自苦寒來”等詩句,“頭懸梁,錐刺股”的典故。)
②“尋找自己在讀書中困苦的事情”活動,在你的學習過程中曾經有過哪些困苦?
學習中的苦:1、2、3、4、
③、體味困苦:在學習遇到這么多困難時,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會有什么樣的結果?這時你的心情是怎能樣的?
(同學的回答可能有:努力去克服困難,解決了問題,感覺到自己真能干,有一種超越自我的自豪感;怕苦,放棄努力,問題解決不了,失去信心,感覺自己真笨等,教師應適時引導)
(3)感受學習。
同學討論:“比較學習過程出現的快樂困苦和對待困苦的不同態度及結果,你得到了哪些啟示?(學生回答后老師歸納)
教師:學習是一個探究和發現的過程;是苦樂相伴,相互交融的。先苦后甜;苦中有樂;這說明學習中的苦是暫時的,只要下定決心,努力克服,尋求解決的方法,困苦會煙消云散。當我們正在討論學習的苦與樂時,你時否知道在世界的一些地方,還有我們的同齡人卻遠離課堂,失去了上學的機會?
2、學習是一種權利,所以我快樂
(1)情景設計,感受失學的痛苦。
資料一、我國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蘇明娟《我要讀書》的故事。(看備課資料中有圖片)
資料二:伊拉克戰火中失學兒童。(播放錄像,配文字說明)海灣戰爭前,伊拉克實行義務制教育,但戰爭毀滅了孩子們的希望,目前伊拉克的文盲數正以每年8、8%的比例飛速增長,整個伊拉克6—15歲的失學兒童高達160萬。作業受制裁重災區的巴士拉,目前的教師總數不足1500人,于是在這里,孩子們整天無所事事地到處閑逛。
請同學們分析兩個材料:
(1)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們的同齡人失學或者面臨失學的處境?——戰爭、貧窮、疾病等。
(2)請同學們想像失學后的生活的種種遭遇或以后可能出現的遺憾。——目不識丁,變成文盲,寸步難行;愚昧無知,生活窮困潦倒;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3)請大家談談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活和學習環境。——優越的家庭、學校、社會條件;良好的法律保障等。
資料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對青少年學習權利和義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第四條:國家、社會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第十一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員必須使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按時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教師:綜合以上三則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