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教版七年級政治下冊全冊教學設計1
例說使用陜西人教版《思想品德》課本的備課程序
由中國倫理學會、《紅旗》出版社、四川湖北陜西河北云南五省教科所、北京中少教研中心、北京25中專家組編寫的《思想品德》(陜人教版) 課本已在我省部分縣(區)試用。這套課本設計思路獨特,版式結構新穎、活潑,緊貼學生實際,很好地體現了《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理念,尤其是教材編寫者把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第一追求,真正代表了課程改革的方向,在諸多版本《思想品德》課本中,課改的步邁得最大,是一套難得的好課本。正因為教材編寫者立足思想品德教育,最大限度地追求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就表現出課本在升學考試背景下的不足:淡化了知識體系,知識非常零散;課文中很少有正文(即對學科基本知識的表述);考試時學生不知如何做答;對《課程標準》要求從知識能力方面看,落實得不太到位等。大多數教師在使用此課本的過程中,感到課本過于“前衛”(無正文)。“前衛”的讓教師不知如何使用,部分教師上課時,按課本內容讓學生熱熱鬧鬧地“活動”一番,“活動”后學生和教師心里都感到空蕩蕩的,更對使用這套課本將來升學考試時是否能取得理想的成績擔憂。研究怎樣正確使用這套課本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筆者本文以陜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第十二課“國運興衰動我心”一框為例,說明使用陜人教版《思想品德》課本備課時特有的備課程序。
第一步:閱讀《點睛之筆》,明確課本內容要體現《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原文中的要求。如通過對課本59頁《點晴之筆》的閱讀,明白《國運興衰動我心》一框要體現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三1.6中的“感受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
第二步:閱讀《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明白《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如,通過對《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153-154頁的閱讀,明白此條《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是感受“國家命運直接影響我們的情感狀態”,“國家受到列強的侵略和掠奪時,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遭受嚴重挫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情感狀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第三步:依據《課程標準解讀》的具體要求,確定準確的教學目標。按《課程標準解讀》將本框的教學目標確定為:①“屈辱的中國”,學生感到悲傷;②“抗爭的中國”,學生感到振奮;③“騰飛的中國”,學生感到自豪;④通過上述三個目標讓學生“感受”個人的情感與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⑤附帶(非《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了解公民的概念。
第四步:從《課程標準》的高度評判課本內容,并依據教學目標要求,對課本內容進行再處理,形成自己獨特的教材思路。
一、對課本內容的評判。從《課程標準》的高度審視 課本內容,發現本課內容存在以下不足:①是有關居民身份證的內容與《課程標準》要求聯系牽強;②“祖國遭列強欺凌”歷史史實太少;③“中國人民的反抗”沒有內容;④“騰飛的中國”選材太少,角度太窄,不足以說明祖國騰飛。
二、自己獨特的教材思路。第一板塊:公民。①什么是公民?②什么是國籍?③什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④中國公民實例判定;第二板塊:中國的屈辱史。①鴉片戰爭中的鴉片輸入、《南京條約》。②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③沙俄侵占中國領土。④《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危害;⑤日寇的暴行:a、南京大屠殺 b、“九•一八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 c、731部隊的細菌戰 d、對解放區的“三光”政策;第三板塊:中國人民的抗爭史。①林則徐禁煙、鄧世昌撞日船。②太平天國運動。③辛亥革命。④百團大戰、血戰臺兒莊。⑤解放區的全民抗戰。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四板塊:祖國的騰飛史。①制度方面:a、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建立。b、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階段。c、對小平南巡講話,再次掀起改革開放的浪潮;②科技方面:a、兩彈一星。b、“神五”、“神六”飛天。c、“嫦娥奔月計劃”的實施;③外交方面:a、恢復聯合國合法地位。b、成功舉辦apec會議。c、加入世貿組織。d、建立“上合組織”。e、主持朝核問題六方會談;④國家統一方面:a、海峽兩岸交往頻繁。b、港澳回歸、祖國空前統一;⑤體育方面:a、XX年奧運會世界第二。b、XX年奧運會由中國承辦;⑥經濟方面:a、城市發展日新月異。b、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c、國內生產總值持續諧調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