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教版七年級政治下冊全冊教學設計1
六、補充內容:
集體:集體是人數不等的一群人,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起來的整體。
構成條件:①由相互依賴的個體構成。
②有固定的目標,規范性的章程,權威的領導體系。
③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技術設備。
表現形式:小到家庭,大到團體和社會,多種多樣。
社會:指由于共同物質條件而相互聯系起來的人群。
七、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我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一、個人是社會的一員。
二、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
三、社會為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
教學反思:
1、本節課在處理導入時,注意把握時間。
2、注意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陜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第九課《社會、集體中的我》
第二課時:《鳥戀藍天魚戀水》教學設計
一、《課程標準》原文:
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體會“團結就是力量”。熱愛集體,能夠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
二、《課程標準解讀》要求達到的教學目標:
1、知道不管是個人的生存,還是個人的發展都離不開集體。
2、讓學生感悟到:集體是由每個個體共同組成的,集體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努力。
3、個人和集體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相互促進,才能和諧發展,要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
2、教學難點:怎樣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系?
四、依據《課程標準解讀》和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用題:
1、由釋迦穆尼拷問弟子的材料,說說為什么個人離不開集體。
2、觀察圖片和材料說明,集體離不開個人。
3、結合圖片和教材第六頁喬丹的材料概括個人和集體的關系。
4、開展班級辯論賽,進一步認識個人和集體的關系。
5、欣賞《五官爭功》,談感想。
五、依據教學用題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設計教學方法與教學進程:
(一)導入新課:
由“鳥鳥戀藍天魚戀水”這一比喻性的語言直接導入。
(二)學生閱讀故事,解決“教學用題1”
具體流程:出示“出示材 學生討論 學生發言
教師總結
(教師:相傳,佛祖釋迦牟尼考問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弟子回答不上來。同學們,你們認為呢?
學生:……
教師:釋迦牟尼說:“把它放到大海里去。”的確,一滴水可以閃閃發光,晶瑩如珠,可是一經風吹日曬,馬上會干涸,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把它放到大海,才不會干涸。同學們,大家想一想,佛祖釋迦牟尼想讓他的弟子明白的道理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呢?
學生:個人只有融入社會、集體才能獲得生命的持久活力。
教師:對,個人不能離開社會。同樣,個人也不能離開集體,集體是社會的一部分。在集體的江河湖海中,個人僅僅是它們中間的一滴水珠。滴滴水珠匯成江河,不僅能永遠存在,而且能夠體現自己的價值!)
(三)通過圖片材料“教學用題2”:
具體流程:出示圖片及“三個和尚故事” 教學用題2” 進行討論 學生發言 教師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