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教版七年級政治下冊全冊教學設計1
3、 學生各自撰寫題為“我為巨龍騰飛而自豪‘的演講詞。
4、 學生四人一組,組內演講,最后每組推選一名代表參加全班演講。
5、 全班演講。
第七步:設計教學程序。
1、開講導語:可用課本44頁《情景再現》欄目的導語形式導入,也可用一段精彩的演講導入。
2、依照第六步設計的方法和活動學習課文第一→四板塊內容。
3、第二與第三板塊、第三與第四板塊之間的連接過渡思路:二與三板塊間從“哪里有壓迫、侵略,哪里就有斗爭、反抗”開始寫成簡短過渡語;三與四板塊從經過二十八年艱苦奮斗建立新中國,再過渡到“中華騰飛”。
4、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框教學內容并形成本框教學內容的“正文”:祖國受欺凌,我沉痛、憤怒;祖國奮起抗爭,我振奮、高興;祖國騰飛,我驕傲、自豪。國家的命運時刻撥動著個人的心情,個人的情感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5、課終藝術:在《走進新時代》(歌曲)或《世紀大閱兵》視頻播放中,教師作一分鐘精彩演講(從個人前途命運、個人情感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的關系進入,最后落腳到青少年要熱愛祖國,報效祖國)。
附:板書設計
陜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第九課《社會、集體中的我》
第一課時:《我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教學設計
教學課題 我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課標原文
正確認識個人和集體的關系,體會“團結就是力量”。熱愛集體,能夠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
依 據
課 標
原 文
要 求
確 定
的 三
維 教
學 目
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樹立學生的集體觀念,社會觀念,初步培養學生的熱愛集體,熱愛社會的思想感情
(二)過程與方法
1.首先通過一個學生比較熟悉的《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引入本目的主題,然后借提問的形式印發學生的思考。
2.通過開設不同情景,讓學生們在舉例,討論、分析的基礎上得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是大海的話,我們就是大海的一朵浪花”,進而明白“我們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的道理。
(三)知識與能力
1.了解和再認識身邊的社會,
2.培養和提高學生觀察和感受社會公共生活的能力。
3.能夠理解“個人為什么離不開社會”。
根 據
課 標
原 文
和 三
維 目
標 設
定 的
主 要
課 堂
教 學
用 題 一、判斷題 :
請你在認為意思正確的論述前面的括號里畫“√”,錯誤的畫“×”。
1. 社會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人,個人是社會的細胞,沒有個人就談不上社會。( )
2. 對社會而言,個人是十分渺小、可有可無、忽略不計的。( )
3. 我一個人在家關門閉戶呆了一天,這一天我就離開社會了。( )
4. 我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 “神舟” 六號在太空中飛行近五天后成功返回,說明只有航天員才能離開社會而生活。( )
二、辯論題:
正方:個人的發展和生存不能離開社會
反方:個人的生存和發展可以離開社會
三、問答題:
1、為什么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
對所用
課本內
容的取
舍情況 增:有關社會生活的場景圖片。
魯濱遜和狼孩的故事以及相關圖片。。
刪:課文2頁的一個材料。
教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