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時間表不可違背(兒童節入園專題)
格塞爾分析說,其實46周就開始練習爬樓梯,為時尚早,孩子沒有做好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開始爬樓梯,這個時間就非常恰當,孩子做好了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劉振民說,這個著名的實驗,已經能很好地證明問題了,幼兒階段的主要學習內容是適應環境、建立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幼兒階段的主要學習方式應是在游戲中學習、體驗中學習、操作中學習,而不是端坐靜聽式的學習。而“小學化”的主要危害是:透支孩子的學習興趣、犧牲孩子的快樂發展,造成厭學、挫敗感。
其實,早在本世紀80年代,就有教育學專家做過類似的調查。為了弄清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對小學教育的影響,專家們調查了兩所小學一、二、三年級學生的發展情況。其中有一項調查的內容是:按學生的不同來源分類統計他們的成績,作出比較。統計結果顯示,這三個年級各類學生的發展變化是極相似的。以三年級學生為例:來自一般幼兒園的學生,各學期上、中、下三等學生的比率變化不是太大,情況比較正常。未進過幼兒園的小學生,前兩年屬下等成績者比率逐漸減少,屬上等成績者比率逐漸增加,進入第三學年后,趨于穩定,這也是正常的。只有來自“小學化”嚴重的幼兒園的學生,情況特異:屬下等成績者,其比率竟持續增加;屬上等成績者,其比率竟持續減少。
教師們反映,在幼兒園粗學過小學教材的學生,上小學時對重復學習感到厭煩,還有的學生一知半解卻自以為“聰明”,因而上課時注意力不易集中,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慢慢地學習也就出現了滑坡。
記者調查
好雨應順應時節 教育要循序漸進
鄭州市金水區文化路第二小學教師劉文秀,曾是鄭州市首屆名師,依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她對幼兒園“小學化”的問題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劉文秀說,杜甫寫過這樣的名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而我們教育孩子,也應猶如知時節的好雨,針對孩子不同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不同特點進行教育,使孩子更加健康成長。
幼兒園的孩子生理處在繼續生長發育中,骨骼的硬度小,彈性大,可塑性強。讓幼兒園的孩子像小學生一樣,長時間坐在那里學習、寫字,很容易疲勞,造成讀書、寫字姿勢不正確,長期姿勢不正確容易引起骨骼變形。而且幼兒園孩子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勞和損傷,肌肉群的發育不平衡,大肌肉群先發育,小肌肉群還未發育完善,表現為手腳動作比較笨拙,特別是手,還難以完成精細的動作,如果讓他們像小學生一樣書寫,損害身體健康是一方面,還有可能導致字形不正確,更重要的是,一旦定型,以后很難再去糾正。因此,家長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把童年還給孩子,讓幼兒在自主的空間里健康、快樂地發展。
“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廣大幼兒家長和各個不同層級的幼教工作者只關注近期的可視結果,而忽視了對幼兒可能帶來的長期的、潛在的危害。”對于幼兒園小學化的問題,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系主任岳亞平分析,幼兒園“小學化”是目前幼兒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除了劉文秀老師所述能帶來的危害,短視的“小學化”行為還會帶來以下的弊端:摧毀了教育的系統性和循序漸進性,易使孩子只知道死記硬背而未能養成勤動腦、愛思考的學習品質;淺顯的多領域知識和游戲化的教學方式被繁雜的學習內容和枯燥的學習方式所代替,易使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進而出現煩躁、厭學、逃避等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