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擺正三個關系,力求教學具有較高質量
首先,我要求學生隨便說出一個能被3整除的數。
學生說:“9就能被3整除。”
我說:“對極了。誰能再說一個大點的,也能被3整除的數。”
學生又說:“27能被3整除。”
我先肯定他回答的正確,然后又要求:“誰能再說一個大點的,譬如說個三位數。”
學生回答的速度慢下來了,他們需要思考。過了一會兒,他們說:“123也能被3整除。”
我說:“好極了,123這個三位數確實能被3整除。”
同時我還把這個數板書在黑板上。
接著我又說:“不過我有點不滿意,就這么個數似乎想的時間太長了。”
學生有點委屈,因為這不是運用口訣,可以脫口而出的。
不過我故意不去理會他們的情緒,而是指著黑板上的“123”說:“看著你們說的這個數,我一口氣可以說出好幾個,能被3整除的三位數。”
學生的表情是驚奇的。
我說:“132,213,231,312,321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
學生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我,我把這些數板書出來,讓他們計算一下。
他們一計算,立刻驚喜了,并大聲問我:“這是怎么回事呀?”
我說:“這太簡單了。我說516能被3整除。”同時把這個數板書出來,接著說:“看著這個數,你們也能一口氣說出好幾個數來。”
因為這是照貓畫虎,學生自然會說:“561,156,165,651,615。”
我把這些數也板書出來,并問學生:“你們說的這些數,也都能被3整除,你們信嗎?”
學生搖搖頭,表示自己沒有這種把握。
我又讓他們計算一下,證明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他們興奮極了。
過了一會兒,我問他們:“這是為什么?”他們沉思著。
我指著黑板上的兩組數,讓他們觀察一下,各有什么特點。
他們發現,每一組里的數,都是由三個同樣的數字組成的,不管怎樣變化,這三個數字始終不變。
我又問:“組成這些數的數字不變,僅僅是數字在排列上有變化。那你們還能進一步發現有什么特點?”
學生們想了一下,他們真的發現了這些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相加的和,不會變。
我又引導他們去計算一下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
計算的結果一組是6,另一組是12。有的學生高興得一下子站起來了,他們已經發現其中的奧妙了。
我又回到他們原來說過的27,有的學生不等發問,就說:“72也能被3整除。”
我問他們:“這是為什么?”
他們說:“7加2,2加7,全是9。”
結論得出來了,他們沉浸在靠自己取得成功的歡樂之中。
(二)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系
毛主席早就指出,要實行啟發式,反對注入式。我認為是啟發,還是注入,關鍵就在于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系。
所謂過程,也就是操作的過程,觀察的過程,比較的過程,分析的過程,綜合的過程等。所謂結果,主要是指抽象、概括出的結論。
過程和結果之間的關系,首先是“結果”以“過程”為基礎,其次是“過程”以“結果”為目的。它們之間應當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認識上的自然升華。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比較普遍地存在著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傾向。在作業的批改中也反映出這種傾向,注重的也是結果,對于思路、策略往往重視不足。
我曾做過一次調查,讓一年級的學生計算4+3這道題,他們幾乎都做對了。我又把他們找來,一個一個地詢問,由他們說出是怎樣想,才得出7的。
分析學生的回答,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最好的是概念水平。他們以數的組成為基礎,說:“4和3可以組成7。所以4加3等于7。”
其次是表象水平。他們以吃蘋果吃糖等為例,進行思考。譬如說:“上午我吃了4塊糖,下午我吃了3塊糖,一天就吃了7塊。”
再有是半直觀水平。他們伸出一只手的手指頭,然后就說出5、6、7,這樣數出結果。
最后一種是全直觀水平。兩只手都伸出來,一只手伸出4個手指頭,另一只手伸出3個手指頭,從頭數到尾,總算也得出了7。
這項調查,生動地說明,質量的含義應當是,采用最佳策略,獲得正確結果。顯然,忽視過程,忽視策略,決不是正確的態度。
為了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系,在教學求最大公約數時,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步,先把一個數分解質因數,然后要求學生根據這個分解質因數的式子,說出這個數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約數。
例如,12=2×2×3。
學生能夠說出12的約數除去1以外,還有2、3、4、6、12。
第二步,再把另一個數分解質因數,然后仍然要求學生根據這個分解質因數的式子,說出這個數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約數。
例如,18=2×3×3。
學生能夠說出18的約數除去1以外,還有2、3、6、9、18。
第三步,把兩個式子中公有的質因數2圈起來。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然后問學生:“12有質因數2,18也有質因數2,這說明什么?”
學生指出:“這說明12和18都有公約數2。”
我再把12和18公有的質因數3圈起來。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然后問學生:“12還有質因數3,18也還有質因數3,這又能說明什么?”
學生回答:“這說明12和18還有公約數3和公約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