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案(第一單元)
本課提供的兩個設計在這一點上有共同點,都采用小品、故事等學生喜愛的形式,創設了許多活動的形式,在動中求知,在動中熏陶,在動中養成。
但兩份教學設計也有明顯的不同。前一份教案大體遵照“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這一被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但在兩個方面又有所突破:一是把動之以情作為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而不僅僅是目的,把動之以情滲透和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搭建“宣言臺”、“慧眼pk”、“優點卡”評比等舞臺,利用音樂、畫面營造寬松和諧交流氛圍,其樂融融;在講故事和教師的教學語言也要求更具“煽情” 的力量。另一方面,兩課時分別分兩個層次引導學生認識道理,先“認識到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學會清楚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再認識“取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可以不斷完善自己,有利于發展進步”這一道理,而導行也與之相適應地分成兩個層次。這樣的兩個層次分別體現在兩個課時之中,顯示出一種“步步為營”的風格。同時,分層次導行也分解了教學難點,克服了一般的品德課教學沒有在學生行動上落到實處,學生“上課熱鬧,下課忘掉”這一弊端。除了課時分解之外,為突破教學難點,該設計還循序漸進地采用了不少教學的手段。第一課時由發現并羅列自己的優缺點到發現、欣賞宣傳別人的優點,這既是本課時的實踐性環節,也同時為下一課時的進一步實踐做好了準備;第二課時的導行設計更為細膩,先引導學生行為辨析、“虛擬取長”,再讓學生把前一課時的兩個表格合二為一,制定“取長補短”的規劃表,然后重點突破引導學生選擇一個方面寫下“補短計劃”,最后還讓學生填寫“拜師學藝”書交給自己的取長對象。這樣環環相扣,一步一步切近日常生活實踐,把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實現了課堂的巨大張力。
第二個設計雖然也按照認識道理——實踐導行的思路進行,但操作上又有所區別:先達成全課的認知和情感目標,再達成行為目標,以此思路為指引劃分為兩課時,條理清楚、板塊明晰,易于參考學習。其中的“快板”欄目可以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把學生的長處編排成快板詞讓學生吟唱,從實際的生活和學生中開發了課程資源。表演中既讓被贊揚者獲得一種自豪感,又為吟唱者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可以說是設計中的一大亮點,真正在實踐中體現了“放大學生優點”的理念。另外,增補了一個韓愈取長補短寫文章的故事非常貼切,這個古代的故事也為學生如何取長補短指明了道路。
前文講到,“取長補短”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在這一方面,兩個設計通過格言、故事、畫像等都有所滲透,增強了品社課的歷史底蘊。如此久而久之,我們的學生必將成為具備傳統文化內涵的新時代人才。 課 題:我要向你學習學 校: 設計者: 教學目的:
1、學生學會欣賞別人,看到別人的優點;學會客觀地看自己,既看到自己的優點,又看到自己的缺點。
2、初步學會學習他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以逐步地完善自己。
3、懂得每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缺點,只有取長補短才能不斷進步的道理。教學重點:學習看到別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教學難點:看到并真正承認自己的不足,虛心學習他人。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制作好課件,排演小品,設計制作好“自知”、“慧眼”和“取長補短”三種小獎章。學生準備:制作好“我的自畫像”,觀察同學的長處;預習語文課文《陶罐和鐵罐》教學時間:二課時教學過程:教學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