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案(第一單元)
用古代偉人的事跡結課與課首相呼應,古代圣人“取長補短”的事跡是學生不竭的精神動力。用流傳千古的格言結課鏗鏘有力,余音繞梁。增強了課堂的張力。 《競爭與合作》設計說明 課 題:競爭與合作教學目的:
1.知道生活中充滿競爭,競爭要遵守規則,積極參與競爭能促進自己各方面發展;生活需要合作,學會合作能使自己和團隊更有競爭力。
2.懂得合作需要發揮眾人的智慧,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分工明確,齊心協力。
3.具有一定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愿意參與競爭,能較好地和別人合作。教學時間:兩課時設計意圖: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早在19世紀就提出了“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的教育思想。對孩子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到的才刻骨銘心,終身難忘。因而從“體驗入手”是解決知行脫節的關鍵。唯有引導學生實實在在的生活中自我體驗,才能使道德認知無痕地內化為道德行為。
1、組織實踐活動,開辟體驗的渠道
傳統的課堂上,我們要求孩子們坐得端端真正,不插嘴,專心聽,孩子們成了學習的容器,磨圓了個性,掐滅了創新的火花。而活動是體驗的基礎,也是體驗深化、發展的載體。因此為此我們要設計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歡快的游戲活動中,成為活動的細胞,活動的主人,在活動中體驗,感悟。這節課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
例如:學生了解班級中的小干部、運動會上的運動員、聯歡會上的小演員、數學競賽中的參賽選手……這些機會都要去競爭才能獲得。之后讓他們想想:心中有什么愿望希望通過自己競爭去實現的。先填一填“我的競爭宣言”(《學習活動手冊》第13頁),一會兒說給大家聽。這樣通過錄象,例舉生活、工作、學習中的競爭場景,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競爭在現代社會中無處不在,并且通過練習-寫“我的競爭宣言”,強化學生的認識,使競爭意識深入人心。
又如:這學期江干區將進行數學小能手的競賽,現在我們就進行數學參賽選手的選拔,誰愿意來試一試?學生舉手踴躍參加,教師出示考題,學生試做,集體出示答案,教師公布答案,宣布比賽結果和參賽選手名單。通過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競爭,感受到競爭的快樂。明白要化競爭為動力,化競爭為一種上進心,勝利了不要驕傲自滿,失敗了也不要放棄,只要找出失敗的根本原因,便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例如:學生在小組合作游戲《火線出擊》的這一游戲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了團結合作的力量,兒童通過學習知道了團結合作是一件事情成功的關鍵。
我們深感,有效的體驗需要興趣的驅動,活動的支持,更需要情感的伴隨和維系。教學應該把學習者的主體體驗過程看作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形式,引導孩子在活動中體驗,體驗后感悟。新世紀的教育日益凸顯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的重要性,良好的合作與協調精神是人際交往必備的心理品質。本教案針對“競爭與合作”這一主題,把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通過游戲、課堂討論等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眼看、心想、手動、體驗什么是競爭與合作,怎樣競爭與合作,培養團結合作的能力,以增強競爭與合作意識,理解競爭與合作的意義和作用。在品德與社會課中,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體驗習慣和體驗能力,著眼于學生的自我發展,提高德育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