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案(第二單元)
《我來畫棵家庭樹》設計說明 課 題:我來畫棵家庭樹 教學目的:1. 讓學生認識家庭,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
2. 知道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認識自己的社會關系。
3. 培養關愛家人的意識。 教學時間:兩課時 1.課文結構:
本文由三個板塊組成,即繪制家庭樹(了解家庭成員)→寫出親屬的稱謂(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體會家庭的親情(初步感受什么是幸福和睦的家庭)
2.教學設想:
本課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重點讓學生了解家庭成員以及成員之間的關系。這個課時知識點較多,為了使學生學得有趣,教師積極開發互動型課件引起學生注意,同時創設以“打擂臺”為名的比賽情景,讓孩子在競爭、合作中掌握家庭成員的稱謂和關系。
第二課時重點讓學生懂得家庭和睦、幸福是家庭生活的首要條件。為了避免空洞說教,教師事先用錄象記錄了幾個家庭的情景劇,讓孩子在辨析中體驗、明理。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兒童的“三貼近”原則在本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
3.設計特色: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應當回歸生活,獨白生活。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本教學注意了以下幾點:
(1)教學信息源自生活
魯潔教授說: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本課程在基本理念上的主要變革,那就是“回歸生活”。確實,“回歸生活”是這次課程改革中各門課程共同追求的目標。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選用的學生照片、學生的視頻、學生的活動方式都來自于“生活”,這種“生活”正是兒童用他們的眼睛所觀察到的,用他們的心靈所感受到的生活,通過欣賞、回憶、講述等方式將生活的事實、事件再組為兒童自身的生命活動的一個剪影,萌發與建構了他們的需要、動機、感情、認知、思維等等活動。
(2)通過生活學習生活。
課程標準倡導的是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道德。教師應該努力調動兒童已有的經驗,通過自身的觀察、再現等方式擴大他們的經驗,深化他們對自身經驗的體驗。另外,還可以臨摹某種生活情景。如利用生活照片,截取某個生活片斷深化學生對“家”的感情。
(3)激發學生情感體驗。
設置懸念,以游戲揭秘的感性活動開課,兒童的各種感官、各種心理因素都處在積極活動的狀態之中,滿足了兒童好動、好奇的天性;在家里翻閱相冊尋找自己要找的照片時,能獲得很多的快樂;課堂上,在照片的欣賞(第2課時)、回憶、述說中再一次回味了過去生活中的美好,又一次獲得了快樂與喜悅;相互訴說著各自的快樂回憶時,又能感受人與人之間達成的融合、溝通的快樂,從中擁有了更多的快樂…… 課 題:我來畫棵家庭樹學 校: 設計者: 教學目的:
1、讓學生認識家庭,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
2、知道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認識自己的社會關系。
3、培養關愛家人的意識。教學重點:1、通過認識自己的家庭,認識自己的社會關系,知道每個成員在家庭中的責任。2、讓學生懂得家庭和睦、幸福是家庭生活的首要條件。3、 培養關愛家人的意識。教學難點:懂得中國傳統大家庭中親屬關系的稱謂。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課件學生準備:第1課時:家庭照片,畫好一棵大樹,對家庭主要成員進行調查。第2課時:準備好畫好的家庭樹。教學時間:二課時教學過程:教學點評第一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