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全冊教案(粵教版)
粵教版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案(35課時)
第1課 藍色的星球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從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國家的強大與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探索宇宙的無限向往,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科學奧秘的積極性。
2.培養學生對材料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的能力。在活動中逐步養成相互合作的習慣和能力。
重點難點:
讓學生從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國家的強大與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探索宇宙的無限向往,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科學奧秘的積極性。
教學準備:
1.請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神州五號飛船首次載人飛行的相關報道和資料。
2.讓學生收集能證明地球是球體的有關材料。
3.地球的圖片,地球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看看說說,認識地球
1.出示楊利偉的圖片資料。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神州五號飛船首次載人飛行的有關報道和資料。
2.從衛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樣子的?
3.提出疑問:楊利偉從神州五號飛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狀的?組織小組討論,得出地球形狀的初步結論。
(二)探究學習——地球的形狀與面貌
1.我們現在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那么古代人類如何了解地球是一個巨大球體的呢?時至今日,我們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可以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呢?
2.學生交流。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地球是一個球體。
3.出示地球儀: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觀察總結,教師補充。
4.引導學生說說地球儀的主要構成。
學生發言后,簡單介紹地球儀上的地軸、經線、緯線、赤道、北極、南極。
5.地球表面真實的原貌是怎樣的呢?
讀新聞鏈接,加加林的描述,討論。
6.小組比賽:在地球儀上找大洲大洋。
(三)知識拓展——復習與鞏固
活動:《科學暢想,遨游太空》
分若干小組,每小組模擬乘坐一架飛船,飛船名稱由各組自定。要求將本課學習的只是進行串聯,模擬宇宙飛行,說說看到的情況。必須反映的內容是:地球形狀特點,宇宙中的星球。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地球的形狀特點,了解地球表面大洲大洋的基本知識。
2.通過對麥哲倫環球航行等事例的學習,使學生能從中發現并體會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艱苦和漫長的過程,培養學生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意志品格,深化愛國主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