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全冊教案(粵教版)
地震震級:根據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來表示地震釋放能量大小的一種量度。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目前通用的震級標準最初由地震學家查爾斯•里克特1935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技術學院公布。這個震級表以他的姓氏命名,即里克特震級表,簡稱里氏震級表。里克特把地震震級從低到高分為1至10級。每個級別都比上一級地震的運動和強度增加10倍。我們將地震震級用x表示,則:
x<1 超微震;
1≤x<3 微 震;
3 ≤x<4.5 有感地震;
4.5≤x<6 中強震;
6≤x<7 強震;
8≤x<8 大地震;
x≥ 8 巨大地震。
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最大的地震為8.9級,是1960年發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時地面受到的影響或破壞程度。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源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源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無感受,只有儀器能記錄到;
三度:夜深人靜時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覺的人驚醒,吊燈擺動;
六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
六~七度:房屋破壞,地面裂縫;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壞嚴重;
十~十二度:毀滅性的破壞。
第四講 地震的分布
地震震中分布集中的地帶,稱為地震帶。
(一) 全球地震發生在四大地震帶上
四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大洋海嶺地震帶(包括大西洋海嶺地震帶、印度洋海嶺地震帶、東太平洋中隆地震帶 )和大陸斷裂谷地震帶。其中前兩個地震帶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所有地震釋放能量的95%以上。
1. 環太平洋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其面積僅占世界地震總面積的一半,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世界能量的80%,全世界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全部深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此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經千島群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
2.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太平洋地震帶外幾乎其余的較大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釋放能量占全世界地震釋放總能量的15%。從印度、尼泊爾經緬甸至我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區,越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
(二)中國地震發生在23條地震帶上
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是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水平最高、地震災害最重的國家。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
1.華北地區 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包括郯城-營口地震帶(沿郯廬斷裂,從安徽廬江經山東郯城,穿越渤海至遼東半島、沈陽一帶),華北平原地震帶,汾渭地震帶, 銀川-河套地震帶。
2.西北地區 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有銀川帶,六盤山帶,天水-蘭州帶,河西走廊帶,塔里木南緣帶,南天山帶,北天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