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案(第二單元)
舉例說明:教學設計中第一課時開頭設計了讓學生看家庭生活的畫面,了解家庭的社會功能。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在家庭中人們進行物質消費,發生著感情生活,體現了起碼的倫理關系,人們在其中獲得教育,延續生命。這些都意味著引導學生了解家庭在社會中的重要性,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明確自身的發展有助于社會的進步,自身發展了,家庭和諧也發展了,社會也發展了。
又如,教學設計中把講故事放在了第二課時,第一課時針對如何探索家庭故事,以什么線索來講述,如何展開小調查等進行討論和指導學習,有利于學生有充分的準備,第二節課能講得更好。
二、 努力使學習成為從社會生活出發實現知識整合的過程。
本課以講述“我家的故事”為突破口,從生活中來,再回歸到生活。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形出發,多視角地去分析、探究家庭生活和家庭問題,牽涉到了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多個角度。
如家庭歷史的探索,家庭生活以文學、藝術、影視多角度展現,家庭作為社會的濃縮,對社會和諧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等。
三、 努力使學習成為在實踐、體驗、感悟中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
1、 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
教學設計中第一課時最后學習探索家庭故事的方法這一環節,就是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教學設計中,沒有限定學生探究家庭故事的途徑,而是通過討論讓學生發現途徑有很多。教師可根據班級實際情況,針對學生還比較生疏的學習方法,進行適當地指導。此外,通過課外美文的閱讀,觀看電視、電影影片,看新聞等,讓學生掌握自主體驗的方法和策略。而為家人慶祝生日,制作“關愛卡”等,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去關心自己的親人,是主動實踐的方法和策略。
2、 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
如開頭設計了通過一段動畫描述一個小朋友的自述,讓學生了解自己出生后經歷的故事,以及給自己父母家庭帶來的喜和憂。這一內容是大多數學生所不了解的,通過看動畫以及一些孩子嬰兒時期的家庭照片,隨即安排他們自由地交流,相信是能夠觸發他們思考的。
學生通過回顧家人的情況這一環節,一些平時不太關注家人的孩子心里會有一些小小的觸動,怎么我就沒有去注意過爸爸媽媽的生活習慣呢?我對家人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而后激發他們去探索家庭故事興趣。
聊聊生日是怎么過的這個環節,相信對孩子是再一次的觸動,他們往往能說出自己的生日家人是如何給自己的過的,而自己是如何給家人過生日的呢?再看到周圍的人們,有的為年邁的親人過生日,有的甚至為不相識的老人過生日。
又如,通過將家里的一件煩心事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直面家庭問題,帶給學生強烈的思維沖擊。通過討論如何解決這件煩心事,學生的體驗和感受也將是不少的。(這件煩心事還可以再設計)
再有通過討論家里碰到的一件怪事,自己燒的菜比媽媽燒的難吃多了,但大家還都說好吃,來讓學生體會家人對自己的愛。 以上這些教學設計都關注到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情感體驗。
3、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本課的教學設計中也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參與,如談感受,填寫聰明谷中家人情況表,探索、講述家庭故事,調查訪問,課后根據家人生日的時間給家人過過生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