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禮遠足社會實踐活動成果匯報課設計
二、感恩教育的內涵
“感恩”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題,是一個人正常的、被世俗社會所認可的一種思想感情狀態。有學者提出所謂感恩,就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
感恩包蘊著孝親敬長、關愛他人、熱愛故土、精忠報國、敬畏自然、珍愛生命等傳統倫理價值,是弘揚民族精神、加強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規律,通過有效的方法與手段引導受教育者培養感恩意識,在個人和社會許可的范圍內報恩于行的活動過程。
開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讓學生經常站在別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去想別人之所想,哀別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樂他人之所樂,積極學會體驗他人的內心世界和內心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培養的學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體諒他人,原諒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愛護他人,從而形成學生的道德感。這樣,教育就不會停留在靠紀律制度來強迫維持,而是從學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學生的行為規范上升到心靈的自覺要求和對生活的熱愛。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撓品格的同時,對他們開展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社會、感恩自然的感恩教育,對健全學生人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感恩教育的主要內容
1、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百善孝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又費盡心血哺育我們,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我們首先要感恩父母。對父母的感恩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意識,是一種心理情感的境界。從愛惜自己的身體發膚到保全生命,從理解服從到努力認同,從立身行道到揚名后世,從生前侍奉喪葬祭祀到慎終追遠都是感恩父母。《論語》、《禮記》、《孝經》等儒家經典,從基于自然性血緣關系的原初情感,進而賦予了“孝文化”豐富而具體的內涵和意蘊,幾乎無可置疑地將孝推崇到教育的理論范疇而存在。感恩父母的哺育,感恩父母的鼓勵,感恩父母的無私的愛。
2、感恩師長、朋友與他人。感恩師長、朋友是立德之本。師長傳授我們知識,教我們做人,給予我們具體的指導和教育。歷史上第一個學生守則——《弟子規》就對尊敬師長有嚴格的規定。感恩師長在我國也有優良的傳統,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這是說:在家里要孝順父母,在社會上要尊敬師長。家庭生活是中國人第一重的社會生活;親戚鄰里朋友等關系是中國人第二重的社會生活。鄰里朋友給我們幫助與關懷,數不清的陌生人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構成了我們身邊精彩的世界,我們要報答眾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誼。
3、感恩社會。感恩社會是構建和諧社會之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給予我們和諧安定的良好環境,我們自然要回報于社會。一個對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4、感恩自然。感恩自然是生存之基。大自然賜予我們澄澈的藍天、明媚的陽光、新鮮的空氣,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資源和空間。從人類所走過的歷程來看,人類先民依賴著大自然慷慨的饋贈,始終與大自然和諧共存,隨順自然。只有懂得感恩自然,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珍惜資源愛護家園,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