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思品上冊教案1
3.全班交流。請幾個學生發表自己完成的作業內容。
4.閱讀與討論。教師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11~13頁的內容,然后就下面的問題與參考答案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既可以通過閱讀教科書進行回答,也可以利用課外知識進行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做適當的補充和修正。
在沒有紙的時代,我們的祖先把字寫在什么上面?(中國有動物的骨頭―――甲骨、竹木簡、絲綢等,其他國家有紙草、羊皮、泥板等。)
為什么竹簡、泥板和羊皮等書寫材料沒有被流傳下來呢?結合教科書第11頁呈現的“東方朔的信”等內容,以及學生利用不同材料寫字、做畫的體驗,引導學生回答。(這些材料都有笨重、書寫時費力以及不好保存等缺點,因此,一旦紙張出現,它們就必然會被淘汰,未能流傳下來。)
5.探究與討論。讓學生根據教科書第12頁的造紙圖,自己總結出造紙的主要過程與步驟。教師請學生自由發言,然后根據他們的回答,在黑板上寫出主要的步驟。(備好原料―漂洗―切碎―搗爛―蒸煮―再搗爛成泥―制成紙漿―用篩子撈取紙漿―晾干。)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動手體驗造紙的過程,但需要注意用火安全。
6.算一算:如果用教科書(16開)大小的紙來寫東方朔給漢武帝的那封信,需要寫幾頁紙?(如果每根竹簡上可以寫10個字,那么3000多根竹簡就有大約3萬多個字,而教科書大小的紙張至少可以寫1000字,因此只要30張紙就夠了。)
7.自由討論:“通過上面的活動,你怎樣看待造紙術和蔡倫?”請學生自由發言,并結合教科書第13頁的地圖,讓學生按照傳播時間的先后順序讀圖。教師應提醒學生一個世紀是100年,啟發學生了解我國的這項科學發明遙遙領先于世界各國。
8.教師概括總結:“如果沒有紙,各種知識很難迅速和廣泛傳播,人類進步的速度會緩慢許多,因此造紙術的出現和傳播對于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教后反思:
我們的祖先發明的造紙術被世界所公認,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所作的貢獻。
5“文明之母”―――印刷術
〖教學目標〗
1.知道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理解印刷術對世界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2.了解印刷術的演變及其發明的過程,并通過動手實踐,體驗活字印刷術中蘊含著的聰明智慧。
3.學習評價歷史人物。
〖教學準備〗
1.為各小組準備一塊長條肥皂,兩塊約3厘米見方的肥皂(可先用細砂紙或蘸水在玻璃板上磨平)或同樣規格的土豆。
2.為各小組準備一把鑰匙或曲別針。
3.為各小組準備印油、刷子、紙。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教師引導:“造紙術發明400多年以后,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又發明了被稱為‘文明之母’的印刷術。”教師板書。
2.閱讀與討論。請學生閱讀和欣賞教科書第14頁的課文和插圖,并引導學生討論下面的問題。
雕版印刷是怎么回事?(印刷術的初級階段是雕版,即選擇質地細密堅實的木材做成木板,把要印的字或畫用刀反著刻在木板上。印刷時,在木板上涂上油墨,然后將紙鋪在上面,用刷子輕輕一刷,再把紙揭下來,文字或畫就印在紙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