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們生活服務的人
二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本節課王老師能放手讓學生自己以開放式的匯報活動來展示成果,王老師能在學生匯報交流時適時引導,如清潔工調查小組匯報時,她能及時抓住學生通過上網調查得的信息,每個清潔工每天要打掃的衛生面積是3300平方米這個數字,加以引導、抽象到有半個足球場那么大,但半個足球場到底有多大呢?學生還是不很清楚,進而抽象出一間教室大約有50平方米,那么3300平方米就有66間的教室那么大,讓學生在具體數字中感受到清潔工工作的艱辛;又如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軍人的出現,王老師能與學生站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參與學生之中,一起采訪了軍人的工作、生活等情況的活動,這樣及時調控了活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強了活動的有效性,同時拉近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
第三,體現了綜合性。我認為王老師遵循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如:她精心設計了各活動,都能體現了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交警調查小組,學生小品模擬的表演,形象地再現了交警工作是我們生活離不開的行業,他們在工作中所付出的辛苦,讓學生自身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到交警叔叔的艱辛。四個小組匯報、交流都以不同的形式來展示,這樣學生不但能在活動中進行體驗、感悟,內化生成了道德品質,同時又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一組的交流,其他組的同學聽,并發表自己的意見,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使他們的道德情感得到升華,品質的形成更加有深度、有意義。
【反思】假如王老師在開頭的第一個教學環節中,學生看完錄像后,讓學生談感受后,大膽追問學生,為我們生活而服務的人有哪些呢?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談談他們所了解的職業,而不是按預設既定的目標,把學生的思維束縛在這四個行業之中,整個活動更能體現出針對性與實效性。我想如果重新讓王老師再上這個講臺,在節課活動中的幾個方面會處理得更好:一是假如在教師調查小組能以學生的身邊老師為范例,學生的匯報材料就更具有真實性與說服力。二是本節課是以開放式的活動進行展示,課前的準備工作是要有一定的時間準備,但是時間上安排較倉促,教師對所借的學校、班級了解不足,因此無法真正放開。我想如果再給王老師一次機會,她會在本環節中,立足于學生的需要、立足于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自己去調查學校的一切所能利用的課程資源為本節課教學而服務,而不是繞著圈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