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之教材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已經有了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口算基礎,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題,例題重點解決如何對位和計算順序的問題。例題引導學生在討論中從口算引入筆算,一方面體現了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發現口算與筆算之間的聯系。為了突出列減法豎式的重點,教材在例1的編排上采用三個措施:一是安排了直觀圖,讓學生從圖上直觀地了解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的算法;二是用虛線框呈現不退位減法的計算順序,讓學生全面了解“56-22”的筆算過程;三是在例題計算后面讓學生思考“列豎式計算應注意什么?”,進一步提示學生列豎式時如何對位的問題。
退位減法既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材安排了兩道例題,讓學生在全面了解其計算過程和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兩位數減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例2和例3的重點都是突出如何退位的問題,例2通過小棒圖向學生完整地展現出“56-18”的筆算過程,在其計算過程中配合小棒圖著重向學生介紹退位的方法,例3則著重解決被減數個位是0如何退位的問題,讓學生切實懂得從十位退“1”后個位要算“10減4”。對于筆算減法計算方法的總結,教材仍然采用引導學生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同時淡化了法則的文字表述,重點讓學生理解計算方法并提醒學生計算時要注意的問題。
教科書第23頁安排了用減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內容,通過學生觀察黑板上不同班得小紅旗的統計圖引出減法計算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一方面把統計知識和計算問 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又切實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3.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的編排。
本節主要包括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和加減法估算。
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實際上是前面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知識的綜合運用,除計算順序外沒有多少新知識。加、減法估算主要是結合具體情景,讓學生體會加、減法的估算的實際意義,學習加減法估算,并培養估算的意識。
教材安排了兩道例題,并且根據摘西瓜和運西瓜的事件引出兩道例題,這樣編排既可以突出連加、連減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又有利于學生了解連加、連減之間的聯系,并從整體上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教材在例1中把統計和連加計算有機地結合起來,進一步突出連加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教材在全面反映連加法計算過程的基礎上,突出了連加豎式的簡便寫法,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連加計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例2通過運西瓜的情景圖引出連減計算,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連減計算。在例2的計算中教材把口算和筆算有機地結合起來了,這既有利于加強口算和筆算之間的聯系,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在連加和連減的計算中,當某一步能用口算時可直接用口算,不必寫出豎式。這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是十分重要的。
加減混合計算,教材以公共汽車上乘客人數的增減變化情況為背景安排了一道例題。學生一般都有乘車的親身經歷,容易理解加、減混合計算的計算方法。教材在全面反映加、減混合計算過程的基礎上給出了豎式計算的簡便寫法。這樣安排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步計算中第一個加數是怎么來的,從而更好地理解加減混合運算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