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數學三冊《分香蕉》說課
三、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課件出示情境主題圖)
師:你們瞧,這兩只小猴皺著眉頭正在發愁呢!猜猜它們是為什么事發愁?(學生自由猜一下)對,它們為分面前的香蕉發愁。猴哥哥和猴弟弟誰也不肯吃虧,想分的公平一些,你們說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比較熟悉的分一分的情境,符合學生幫助別人的心理,學生很容易進入問題的情境中。)
(二)操作探究。
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1)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請你分一分。
(2)你能用一句簡單的話把剛才分的過程和結果說一說嗎?(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3)抽象除法算式:像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你知道怎么寫嗎?板書:12÷2=6(根)
這個算式你會讀嗎?(指名讀)
分別提問:12、2、6分別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這個算式表示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多次平均分的操作經驗,所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請學生用小棒擺獨立解決:12根香蕉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幾根?有了正確的答案后,由教師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是考慮到第一次出現除法算式,由教師出示規范的寫法,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學生的記憶會比較深刻。對于算式中每個數的意義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能促進學生對具體平均分的過程及結果與抽象除法算式的聯系的理解,也就是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有了現實的依托。只有解釋清楚除法算式中每個數的意義才算是理解了除法的意義。所以應該重點讓學生解釋表達。)
2、如果又來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過程和結果又怎么說呢?獨立分——同桌互相說。
你會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嗎?板書:12÷3=4(根)
分別提問:12、3、4分別表示什么意思?這個算式表示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自由地說一說
(設計意圖:在前面的環節中,由教師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給了學生解釋理解的空間,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初步建立了解決類似平均分問題的模型,接著繼續獨立解決: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并讓學生嘗試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來表示平均分的過程與結果,說一說它表示的實際意義,結合具體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義是不容忽視的。第二次平均分之后就讓學生嘗試寫除法算式,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是對模型進一步的建立與鞏固。)
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中各個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誰能來當小老師說一說?(板書)
4、你還會把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幾份?
獨立分——輕輕說——用除法算式表示
全班交流(板書)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對平均分用相應的除法算式表示這個模型的更進一步鞏固。在這個過程中有無聲的操作,有有聲的語言,有動筆的練習,可以說,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把平均分的具體操作與抽象的除法算式進行了很充分的聯接,對于除法意義的理解會比較扎實到位。)
(三)闖關游戲
師:你們幫小猴解決了煩惱,他們非常感謝你們呢!想邀請你們和它們一起去闖智力關,你們愿意去嗎?
1、看圖列式(課件)。
2、說一說,分一分。(看課件說,在練習紙上分一分)
3、看算式,分一分。
(四)課堂總結:1、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和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