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乘法 第一課時集體備課說課稿
獨立完成,集體交流。(巡視,檢查是否有學生受家長的影響,倒過來寫)
六、總結
今天學習了什么?你對乘法有怎樣的認識?
作業設計:
一、根據要求,畫圓形,寫算式(加深幾個幾的認識)
1、3個4 2、 4個3 3、2個1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二、改寫算式(溝通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的聯系)
2+2+2+2+2+2=()()=()()
8+8+8+8=()()=()()
23=()+()
=()+()+()
三、奇思妙想(克服思維定勢,體驗“移多補少”的妙處)
2+3+4=()()
課后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
1、在自然狀態下認識了特殊加法
放手讓學生交流圖中物體的總數,學生如我預設樹:2+1=3(棵);兔:2+2+2=6(只);、雞:3+3+3+3=12(只);橋:1座 。在給加法算式分類時,出現這樣3種標準情況:(1)根據得數來分成單雙數兩類,(2)根據加數個數的多少分成加法和連加法兩類,(3)根據加數是否相同來分成兩類。分的結果相同,但分類的標準不同。通過交流,學生意見得到統一:樹兩部分不相同,而兔、雞各部分都相同,都可以說幾個幾。對特殊加法——幾個相同數相加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再通過操作小棒,體驗幾個幾的實際含義,將剛剛形成的感性認識加工成表象。
2、在現實問題中引入乘法
由于學生是初次認識乘法,因此很難體會到乘法計算的簡便。如果在教學中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在學生的頭腦中也就如流行般轉瞬即逝,不會有強烈的感受。在教學中,我通過要求學生在自備本上列式解決“一對同桌2個人,兩隊同桌幾個人?第一大組有5對同桌,一共有多少人?第二大組有6對同桌,一共有多少人?全班有22對同桌,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實際問題,使得學生強烈感受到加數越多,寫的算式越麻煩,迫切地希望有好辦法來解決這個麻煩。此時通過預習有所了解的同學提出用乘法,激起學生學習乘法的強烈愿望。
3、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乘法
導而弗牽。若將知識點直接講授給學生,學生的激情會退去。而將例題2進行“先自習,再交流”的方式處理,逼著學生帶著問題自學,帶著自己的認識來交流,這種方式將學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 “如何根據加法算式寫乘法算式?”“乘法各部分名稱、讀寫方法”等知識點一一解決。這一過程中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形成“學習共同體”,培養了學習興趣和合作意識與共享精神。
4、在對比中建立了正確的概念。
在認識乘法算式后,你能將課上提到的求總數的加法算式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嗎?學生提出樹2+1=3(棵)不能寫乘法算式,因為加數不相同。乘法是特殊的加法算式—求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方法這一概念學生正確、牢固的建立起來。而關于橋:1座能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經過討論,1個1,也可以用乘法算式:11=1表示。
今后注意點
布置預習任務要導向明確
開學第一天的回家作業是:預習新課。第二天,課前學生交流預習情況是:我知道乘號是“”;我知道乘法算式可以用口訣,于是乎: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暑假下了背功的學生驕傲地背了起來,而真正知道什么情況下用乘法的學生很少。布置預習作業時,提出幾個直接問題,如:怎樣的情況下用乘法?乘法和加法有什么聯系?你能結合具體的例子說乘法算式的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