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 課堂實錄與反思
反思一: 審視這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千克”與“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一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個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個教學環節,從1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最后到1000克,將克與千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將克與千克作為一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反思二: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掂一掂1角硬幣的質量,說說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個很輕的單位,人們是幾乎感覺不到的。之后,我讓學生找一找桌上約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養他們的估計能力,再揭示學生找到的物品都約重1克,在回過頭再次感知1角硬幣(1克),為豐富克的感知,讓學生感知2克要幾個硬幣,6克、8克呢?并讓小組6、8個同學把硬幣合起來掂掂,50克、100克又需要多少個硬幣?在此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再讓學生估量蘋果與鹽的重量,在估量過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優化。可惜在估量確定出蘋果重量之后,忘卻了讓學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學1千克的時候,我請學生比較了1克與1千克的不同,他們明顯感受到1克比1千克輕得多,這為他們今后在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反思三: 在介紹完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秤的時候,遺憾地忘記了用彈簧秤稱一稱學生估量的書包。另一個值得反思之處就是在回歸課本的整理知識的環節中,該思考適當的引導學生整理、回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