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真情實感。
三、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時間:1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
2、揭示課題:《回鄉偶書》
二、初讀感知
1、范讀《回鄉偶書》
2、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有困難找同學或老師幫忙。
3、認讀生字:客何
說說你是怎么記住它們的?并用它們組詞。
4、說說你在預習中知道了什么?
5、質疑并適時解疑。
6、看圖說說《回鄉偶書》這首詩的大意。
7、我會說:
賀知章小時侯離開自己的家鄉,直到老了才回來。在鄉間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們地問:“_____________。”
三、朗讀感悟
1、創設情境:如果你就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身邊,你的心情會怎樣?
2、指導感情朗讀(師范讀、指名讀、生自讀、小組讀、展示讀)
(第一句:語速稍慢,讀出詩人離鄉之久。第二句:“無改”讀得昂揚一些,“衰”讀得起伏一些,讀出詩人對家鄉的思念、熱愛之情。第三、四句:語速稍快,讀出兒童的天真活潑、驚奇。)
3、背誦這首古詩,看誰先背下來。
四、實踐活動
1、借助課文插圖和詩句進行想象,小組合作表演《回鄉偶書》。
2、師生評價表演情況
五、指導寫字:音客何
先觀察字的特點,再描紅、臨寫,最后評一評。
六、拓展活動
課外閱讀古詩,開一次古詩朗誦會。
七、設計板書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 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教學評析
古詩是我們祖國優秀文學遺產的瑰寶,古詩中有許多詩句,已成為千古名言。那么怎么教孩子們學古詩,并將一堂古詩課上得生動又有新意?這一直是我在積極思索和探求的問題。而今天,高姍老師執教的《回鄉偶書》至少為我們提供了四個方面的啟示。
一、以讀為本,以讀悟情
在古詩詞教學中少分析,多朗讀乃至熟讀成誦是一條寶貴的經驗。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通過讀也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奏、韻腳及合適的音調,恰當地表現詩中的思想感情。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高老師很好地把握了“初讀” 這個環節,課上為學生做聲情并茂地范讀,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多讀,特別是指導學生劃節奏讀很有意思。我們說,古詩詞原用于吟唱,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散),均衡。因此,即便不唱,誦讀起來也瑯瑯上口,鏗鏘有聲,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使詩詞流溢著音樂的旋律。高老師這堂課朗讀是貫穿始終的,有的孩子已經熟讀成誦。雖然有些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詩中的情感,但是一遍遍古詩的朗讀,就是一次次情感的體驗,久而久之,我們就能從學生的朗讀聲中,感受到散發出來的情感,那么教學到這里也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