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的作業》說課稿
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我沒有生硬的提問,也沒有說教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而是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相互對比,反復推敲最終發現問題,最終明確“最好的”作業是以不破壞環境為前提,保護花草樹木為目的特別的作業。
(四)、引伸感悟,環保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我及時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恰當地在這樣的“對話”場景中,對學生進行環保知識的滲透,讓學生從各種束縛中超越出來,在感悟中體會到要愛護花草樹木,與大自然做朋友,體會人性的美。在這一環節中,我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學習語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就是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活動,用自己的行動來感染學生。
(五)、創設情景,指導行為
在這一環節中,我引導學生思考,還有什么方式也可以把春天帶到課堂上來。學生再次匯報時就會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照下來,唱出來等等。
(六)、情感升華,總結全文
在教學的最后我與學生共同總結,一同參與,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七、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真正地理解“最好”的作業這一問題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當老師出示實物:“柳條和桃枝”時,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結構的局限,有部分學生始 終認為 老師收集到的作業是最好的,根據這一問題,要進行多次的對話交流及講解,才使全班學生都徹底明白“最好的作業”的真正含義。不過,正因為是反復的討論交流才得出的結論,所以如果運用得恰到好處的話,此環節有會成為本課教學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