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做看教案(精選8篇)
動手做做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2、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且讓學生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中的科學家朗志萬說話的目的。
教學難點: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動手是個好習慣。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一個玻璃杯,一條魚,一把尺子,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問題導入
一把尺子放進裝滿水的杯子里,從杯子的外面看,尺子和尺子上的數字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呢?
二、讀課文,小組討論:
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并從課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1)課文中哪部分寫了科學家朗志萬向小朋友提出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小朋友是怎樣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如果是你,你有什么想法。
三、 細讀課文,整體感悟
1、科學家朗志萬提出的奇怪的問題是什么? “滿”與“漫”一樣嗎?有什么不同?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能稱之為科學家?
2、當科學家提出這個問題之后,(課件出示)課文中的兩個小朋友,他們是怎樣說的呢?同桌分角色練習讀一讀。
3、他們都相信了,那伊琳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媽媽怎樣說、你如何理解媽媽說的話?(投影出示這句話)
⑴ 換詞理解“光”。
⑵ 指導朗讀: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鼓勵性的)
5、 師生合作讀。
6、那伊琳娜是怎么做的呢?用線畫出來。
四、動手實驗,解決疑問
1、(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當場裝滿水)讓一名學生把魚缸里的金魚輕輕放入杯中,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結果。
2、做了這個實驗,你有什么感受?
3、請同學們再讀第五段。體會驚訝的語氣。
4、找到伊琳娜做完實驗后對朗志萬說的話,小聲自讀,想想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呢?
5、讓學生來說說自己的體會,并讀給大家聽?(教師要及時表揚他們讀出了自己的感受。)
五、總結課文,升華課文
1、想想當伊琳娜去質問朗志萬的時候,他為什么哈哈大笑?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聽了他的話,伊琳娜還會生氣嗎?為什么笑了?可能說什么。
3、分角色朗讀這一段。
4、看課件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看看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5、大家再來看我們課前的問題,你知道怎樣做了嗎?
6、 你贊成“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嗎?
7、學了“動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啟發?
在本節課將要結束的時候,老師送給大家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的一句話:實踐出真知。
動手做做看教案 篇2
課前透視
課文主要寫伊林娜在朗志萬的啟發和鼓勵下,通過親自動手做做看,終于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我們要敢于向權威挑戰,不迷信,不盲從,勇于實踐。文章情節簡單,但卻富于情趣;語言平實,卻給人以啟迪。故事緊緊圍繞伊林娜的情緒變化順勢展開,教師要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學生讀書探究的欲望,喚起學生的科學意識。
對于這一生活細節,孩子們有過想法但沒有實踐經歷,強烈的好奇心會趨使他們興趣盎然的走進文本,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反思,從而積淀成科學素養。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抓住伊林娜的情緒變化的確語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動手實驗進一步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點:抓住描寫伊林娜情緒變化的語句,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識記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課件、生字卡片、圖片、實驗器材。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抓住伊林娜的情緒變化的確語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教學難點:抓住伊林娜的情緒變化的確語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圖片。
教學過程:
一、切入舉偶
1、啟發談話:同學們,我們人類都有兩件寶貝,知道是什么嗎?(雙手和大腦)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離不開動手和動腦,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動手做做看。(板書課題)
2、圖片導入。出示兩張圖片:這個小女孩怎么了?(一個是撅著嘴巴生氣的樣子,另一個是面帶微笑的樣子)這個小女孩就是伊林娜。她為什么生氣?又為什么笑了呢?學完課文《動手做做看》你就會明白了。
【疑問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正是課文的疑點,以此為切入口,利于突破重點,激發探究讀文的興趣。】
對話平臺
二、自讀
1、自主選擇學習方式自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組內交流識字收獲:在小組內講一講自己會認的字,讀字音,再組詞,并說說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記住的。
3、全班交流匯報:說說你認識了哪些字,是怎么記住的?
【識字教學應該以游戲和活動為主。二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能力,采用小組交流匯報的形式,達到資源共享,有利于提高自主識字的效率。】
讀思
1、指名檢查讀文,師生共同評議。
2、默讀課文,畫出伊林娜情緒變化的句子,引導學生質疑。
(教師梳理問題:伊林娜的為什么生氣?又為什么笑了?)
3、以小組為單位讀書解決問題,教師巡視指導。
【順著伊琳娜情緒波動的原因探究讀文,不僅能較好地朗讀課文,更有利于使學生感悟到伊琳娜是親手實驗后才發現了科學家的話是不對的,更便于學生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三、交流
伊林娜的為什么生氣?
1、小組派代表交流自己的讀書收獲,組內其他成員補充。
2、伊琳娜生氣地責怪朗志萬“哄騙”了我們,真的是“哄騙”嗎?結合課文說說理由。
(1)“哄騙”是什么意思?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白善意的哄騙能激發孩子動手操作的欲望;不過也要謹防生活中惡意的哄騙,提醒學生正確區別對待。
(2)你能否換一種語氣說這句話?
(3)練習讀這句話,教師進行指導,注意反問的語氣。
3、指名讀媽媽的話:“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①讀句子,體會“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復讀句子,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4、指導朗讀:小朋友說的話要用肯定、想當然的語氣。媽媽說的話要用鼓勵的語氣來讀
四、實驗
1、按照課文中的描寫,和伊琳娜共同做實驗驗證猜疑。
2、學生談談自己實驗后的感受。
【親自動手實驗,使學生切身體會到伊林娜生氣的原因,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動手做做看,積極參與實踐的意識。】
五、寫字
學習寫“哄、喝、提、題”四個字。
1、學生仔細觀察:你覺得應該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做一做“原來是這樣”的發現問題的游戲。教師可以先做發現示范:示范書寫“哄、喝”兩個字,然后自言自語:“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寫好看,口字旁得寫得高一點,小一點。哦,原來是這樣啊!”“提、題”是左右結構,“題”是半包圍結構,“題”字中“是”的“小腳丫”伸得好長啊!
3、學生臨寫一遍,然后請學生同桌或小組合作、探究,發現規律性的東西在全班交流
【用情境式的游戲指導書寫,更利于激發學生書寫的興趣,使他們體驗到書寫和發現的樂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動手實驗進一步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點:抓住描寫伊林娜情緒變化的語句,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實驗進一步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一、復習
1、開火車檢查生字。
2、指名分角色朗讀1——6自然段。
二、讀文
默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伊林娜為什么笑了?
三、交流
1、指名讀朗志萬的話,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
2、讀讀下面的句子,你覺得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1)科學家講的話,我們都應該盡可能地去試一試。
(2)我們要懷疑科學家講的話。
(3)當我們對科學家的話有懷疑時,一定要想辦法證實一下。
(4)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態度和思維方式。
3、假如你是伊林娜,聽了朗志萬的話,你會說些什么呢?
【此環節讓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教師可以當記者進行采訪,同時建議學生把想說的話寫下來。】
四、朗讀
1、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示范讀——分組練習讀——競賽讀
2、伊林娜值得你學習嗎?為什么?你想對她說什么?
五、拓展
1、從課外書或網上搜集科學家說過的一些名言,想想對我們有什么指導意義。
2、讀童話故事《小馬過河》,再把自己讀后的感受說給小朋友或爸爸媽媽聽。
3、你能發現爸爸媽媽或老師說的、做的有不對的地方嗎?細心觀察,親自實踐,有禮貌地指出來。
【從課內走向課外,在各種語文活動中強化學生不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寫字
1、學生練習書寫,教師相機指導。
2、班級交流展示,對于寫得好得同學獎勵一面小紅旗。
板書設計: 13.動手做做看
為
變?——!
動手做做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中受到啟發。
3.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點
抓住描寫伊琳娜情緒變化的語句,感受故事的情趣,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直接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13課《動手做做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兩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到了什么呢?生2-3人提問匯報后,那就讓我們在課文中尋找答案吧,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視情況請學生標自然段及圈生字),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匯報,師點評
三、品讀課文,重點分析
1、師:課文中主要有兩個人物,都是誰呢?
生匯報,師引導并板書朗志萬、伊琳娜(出示每個名字后都齊讀兩遍,加深印象)
2、師:科學家朗志萬向小朋友提出的什么問題?請在書中找出相應句子劃出來。
生匯報,師指導讀流利完整。
3、師:你們知道是為什么嗎?
生各抒已見,師回歸課文,是呀,這幾個小朋友跟你們的想法差不多,可是有個小朋友不是這樣想的,讓我們繼續讀課文4-5自然段。
生匯報,師點評,指導朗讀。
4、大家看課文6-7自然段,我們分角色讀伊琳娜與朗志萬的對話,誰愿意讀伊琳娜?好,由女生讀伊琳娜,男生讀朗志萬,老師讀旁白,引導有感情朗讀,可讀2-3遍,或男女生交換角色讀。
5、第7自然段“我不是哄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伊琳娜聽懂了什么?同桌間交流一下。
(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別人的話。對待別人說的話或提出的問題,不光要動腦筋想一想,而且還要動手做一做。)
生匯報,師點評。
6、大家理解得很對,發言也很精彩,這篇課文除了朗志萬和伊琳娜之外,還有哪幾個人物?
好,讓我們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師請一小組匯報,師可讀“媽媽”,其余眾生讀旁白。
四、認字識字,鞏固記憶
課文讀得這樣好,生字一定都認識了。誰愿意接受老師的考查?都愿意,好啊!下面請大家讀卡片上的生字,看誰讀的快又準。師出示字卡識字,分別為:1、雙列火車讀;2、小老師領讀;3、指名讀字并組詞。
五、拓展延伸
1.你贊成“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嗎?我們如何能得到正確的答案呢?
生匯報。
2、今天從伊琳娜動手做實驗這件事中,你受到什么啟發?請大家把想到的話寫在61頁下角。
指名2-3人匯報
師總結:知道伊琳娜的媽媽是誰嗎?她就是得過兩次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伊琳娜在媽媽的鼓勵和自己的努力下,最終也獲得了諾貝爾獎,讓我們一起從現在做起,勤思考,多動腦,爭取更大的進步!
六、作業
七、板書
13.動手做做看
朗志萬 伊琳娜
動手做做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的含義。
3、能動手實踐,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疑問。
教學重點: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于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
課前準備:課件、小黑板、魚缸、金魚
教學過程:
一、初讀設疑,激發興趣
1、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3課,請小朋友們齊讀課題:《動手做做看》
2、“動手做做看”是誰給我們的建議?為什么要強調動手做呢?請小朋友們帶著這兩個問題自由讀課文。板書:誰 為什么
3、學生讀后交流。隨機板書:朗志萬
4、談話: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喜歡給小朋友們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今天他又提了一個怎樣的問題呢?請小朋友們自讀課文,并勾畫出朗志萬提的問題。
5、朗讀朗志萬提的問題?
6、小結:不僅找得準確,而且讀得流利,聲音也響亮,真不錯!那有沒有小朋友能回答這個問題呢?學生輪流說。
7、文中也有兩位小朋友,他們是怎么說的呢?請小朋友們找到他們說的話,同桌分角色讀一讀。(學生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分讀。)
二、動手實驗,解決疑問
1、小朋友們的想法都不一樣,百說不如一做,我們來做做實驗再看看結果吧!
2、把一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再當場裝滿水,讓學生把魚缸里的金魚輕輕放入杯中,其他小朋友觀察實驗結果。
3、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結果是——
做了這個實驗,你有什么感受?
三、回歸課文,感情朗讀
1、文中小朋友伊琳娜和我們做了同樣的實驗,請小朋友們找到她做完實驗后對朗志萬說的話,想想用什么語氣讀?
2、指名說,并讀一讀。
3、朗志萬真的是哄騙小朋友嗎?他是怎么說的?
4、學生讀課文,并說一說。
四、質疑過渡,深化認識
1、“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這句話你贊同嗎?為什么?
2、學生說想法。
五、聯系生活,以知導行
1、生活中,有許多人都對我們表達自己的觀點或看法,這時候,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小組討論交流。
2、學生匯報。
3、小結明理: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聽到別人表達自己意見時,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去判斷,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把心中的問號變成經過實踐解決問題后的大大的感嘆號!
六、靜思名言,深化認識
在本節課將結束的時候,老師送要送給大家一句我國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名言:“實踐出真知。”(板書,齊讀名言)
希望你們永遠記住它,讓它指引你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七、課外延伸,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這節課就要結束了,可我們的實踐活動卻永遠不會結束。老師這里有三個結論:
出示:
1、大自然中,鳥非常多,是不會滅絕的。
2、魚是靠尾巴在水里游動的。
3、一個10斤重的鐵球和一個3斤重的鐵球從同一高度落下,同時到達地面。
這三個結論到底對不對呢?請小朋友們課后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個去探究。老師相信你們會成功的!
板書:
13.動手做做看
朗志萬 提問題
伊琳娜 做實驗
要親自動手做
動手做做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中受到啟發。
3.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點抓住描寫伊琳娜情緒變化的語句,感受故事的情趣,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生字卡片、圖片、實驗器材
教學過程
教學案例(一)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啟發談話:同學們,我們人類都有兩件寶知道是什么嗎?學生自由發言:雙手和大腦。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離不開動手和動腦,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動手做做看》板書課題。
2.圖片演示:(出示兩張圖片:
1.小女孩撅著嘴巴生氣的樣子
2.小女孩面帶微笑的樣子。
問題:這個小女孩怎么了?她就是伊琳娜,她為什么生氣?又為什么笑了呢?學完課文《動手做做看》你就明白了。)
二、初讀感知,自主識字
1.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學生用自己喜愛方式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生字,并借助拼音,工具書等方式讀準字音。
2.檢查初學情況:a出示生字卡片,讀出你已認識的字,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的。b.出示詞語卡片:認讀詞語。
3.師生總結識字方法:
(1)換偏旁識字:慢——漫màn篇——騙piàn
(2)偏旁歸類識字:哎ài哄hǒnɡ喝hē
(3)聯系學生生活識字:朗讀課文的“朗lǎnɡ”
(4)編字迷識字:士兵的心——志zhì
(5)比較識字:題——提tí
4.讀課文:指名讀(檢查生掌握情況)——小組練習讀——師生評議。
5.寫字指導:
(1)學寫“哄、喝、提、題”4個字,仔細觀察:你覺得應該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做一做“原來是這樣”的發現問題游戲,如:范寫“哄、喝”兩個字時說:要想把口字旁寫得好看,口字旁得寫得高一點,小一點,哦,原來是這樣啊!”……
(3)學生臨寫:同桌或小組合作、探究,發現規律性的東西在全班交流
附:
板書設計:
13動手做做看
哄喝題提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開火車檢查生字,新詞。
2.指名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發現問題
1.引導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畫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2.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如:a.伊琳娜為什么開始很生氣,后來又笑了?b.朗志萬為什么要“哄騙”小朋友們?朗志萬真的是“哄騙”嗎?
三、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讓學生帶著自己發現的問題,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并試著解決問題。
2.把沒有解決的問題在組內交流,互相補充糾正。
四、全班交流,歸納學法,指導朗讀
1.解決“伊琳娜為什么生氣又為什么笑了?
(1)學生找出相關段落
(2)指導朗讀:注意段落中反問的語氣
2.解決“郎志萬為什么要‘哄騙’小朋友?朗志萬真的是在“哄騙”小朋友嗎?
(1)理解“哄騙”。區別生活中的“惡意哄騙”與“善意哄騙”
(2)指讀媽媽的話:“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讀句子,體會“光”在句中的意思,反復讀句子,注意要用鼓勵的語氣來讀
(3)師生評議朗讀情況
五、實踐活動:加深理解
1.按課文中的描寫和伊琳娜共同做實驗驗證猜疑。
2.學生談談自己實驗后的感受
六、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她可能會說些什么?請你自由想像。伊琳娜可能說的話并寫下來。
2.讀下面的句子,你覺得哪種說法是正確的?請選擇。
(1)科學家講的話,我們都應該盡可能地去試一試。
(2)我們要懷疑科學家的話。
(3)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態度和思維方式。
(4)當我們對科學家的話有懷疑時,一定要想辦法證實一下。
3.你在生活中聽到或發現過老師,家長說或做的不對的地方嗎?你是怎樣做的?有何感受”如《小馬過河》的故事……
實驗作業:從課外書中搜集科學家說過的一些名言,想想對我們有什么指導意義。
板書設計:
13動手做做看
媽媽:不能光想動手做做看
朗志萬:科學家有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
伊琳娜:找放進笑
(新邱區西部小學 曾桂玲)
教學案例二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小朋友,老師的話你們相信嗎?那我說:天一冷,你們連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出來了,(動手寫自己的名字)為什么你們不信老師的話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課題:動手做做看。
初讀感知
1.默讀課文:
(1)標出自然段。
(2)借助拼音識字(不認識的字請課文下面的拼音朋友幫忙)。
2.合作學習:(小組內互相交流,畫出不明白的地方,找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
(1)課件展示。朗志萬和伊琳娜的畫像,板書:朗志萬、伊琳娜
(2)再讀課文。思考:“動手做做看”是誰給我們的建議?為什么要強調動手做做看?
精讀感悟
1.匯報讀書情況。(“動手做做看”是伊琳娜的媽媽和科學家朗志萬給我們提出的建議,因為只有自己親自動手做了,才能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的答案。)
2.演示激趣,了解課文。
(1)課件展示。(伊琳娜生氣和微笑兩幅頭像,帶著“伊琳娜為什么生氣和“為什么又笑了”兩個問題,自主讀書思考。)
(2)指名讀,并評議。(著重抓住重點語句進行理解、朗讀)
a.指導b.注意、語氣、停頓、重音
(3)范讀、練讀(同桌互相聽,讀)
(4)匯報。
(5)分角色朗讀,演一演。
以知導行
1.假如你是伊琳娜,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會怎么辦?怎么說?寫下來。
2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嗎?怎么辦的?
3.送大家一句名言:“實踐出真知”——毛澤東(齊讀并背誦)
課外延伸
比一比,看誰是最細心觀察的孩子。(發現爸爸、媽媽或老師說的、做的有不對的地方)
板書設計:
13動手做做看
郎志萬高興伊琳娜
水不會漫出來生氣水會漫出來
第二課時
復習檢查
1.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2.講一講你發現的爸爸、媽媽或老師說的、做的有不對的地方。
學習生字
1.小組合作識字
(1)讀課文,畫出文中生字
(2)借助拼音,讀準字音,互相檢查
(3)說一說記字方法,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匯報
(1)出示詞語卡片:(朗志萬,伊琳娜、漫出來,魚鱗、哄騙、哎)
(2)出示生字卡片:(另志題提漫朗哄喝騙)
(3)歸納總結、交流識字方法
換偏旁識字:慢——漫篇——騙
偏旁歸類識字:哎哄喝
聯系學生生活識字:朗讀課文的“朗”
編字謎識字:士兵的心——志
比較識字:題——提
(4)游戲識字:(開火車讀、齊讀)
3.重點指導書寫
出示會寫字卡片:(另提哄志漫喝題朗騙)
(1)讀一讀(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2)讀音“提”和“題”同音“志”是翹舌音。
(3)同偏旁:哄、喝是口字旁,口字旁就在左半格偏上一些。
(4)結構,上下結構:“另、志”半包圍結構“題”,其余都是左右結構。
(5)指導書寫:(找出需要老師幫助指導的字:如:題喝、朗、騙)
①重點指導學生提出的字,其余的字略寫。
②在書上臨寫。(仿寫)
4.讀字組詞
朗讀課文(有感情朗讀,分角色朗讀,在識記字詞的基礎上,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再認生字)
動手做做看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3、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中的科學家朗志萬說話的目的。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于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
教具準備:課件、人物圖片
教學過程:
一、揭題、了解單元主題
1、昨天大家已經預習了第四單元和13課,打開書,讀讀第四單元的導讀,看看給我們了什么提示?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個單元的第一篇課文13課《動手做做看》。
2、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書寫課題。(邊寫邊指導)“做”字是左中右結構,寫的時候注意“縮橫伸豎”, “反文旁”的“橫”和“撇”不要寫成一筆,寫成一筆就成“折文”了,大家一定要用心哦!我們再來寫“做”。
3、誰想教大家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認識生字
1、你在預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做了哪些事?
(生:讀書、分析字形、一字開花即擴詞、查資料、標自然段等)
同學們真會預習,太了不起了!
2、我們二一班同學還掌握了很多識字方法,大家在預習時都自學了生字,你愿意把預習成果展示一下嗎?(課件:出示生字)
誰愿意當小老師教大家讀這些生字? (開火車讀)
齊讀詞語
三、學習課文
1、整體感知
這些生字大家都認識了,那我們來讀讀課文吧。
聽老師讀課文,同學們一邊聽一邊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先和你旁邊的小伙伴說說吧
指名說,其他同學補充
2、理解課文
這個故事里都有誰呀?(相機貼圖)
這個可愛的小女孩伊琳娜怎么這么不高興啊,是誰惹她生氣了?
哦,原來都是由朗志萬提出的一個奇怪的問題引起的,什么問題呢?趕快讀讀第一段,用波浪線輕輕地畫出這個奇怪的問題吧 。
(學生讀,畫)
朗志萬是誰?(課件)
誰來學學朗志萬,問這個奇怪的問題呢?學生來讀(讀后學生之間評價)
為什么說這是個奇怪的問題?
結合學習“漫”
做動作:在一個裝滿水的杯子里放入石頭,水漫出來。
瞧!你看到了什么?(水滿了,從杯子里流出來。)
還可以說什么漫出來?
“漫”和“灑”“流”一樣嗎?
你聽了這個問題是怎么想的?
書上的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的呢?同桌讀,指名讀,
伊琳娜又是怎么想的?
(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說對,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來。)
從這里你看出了什么?板書:愛動腦
伊琳娜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樣輕信別人的話,她有主見,不盲從,愛動腦。
板書:不盲從
可能你們也會像伊琳娜那樣產生疑問,接著她是怎么做的呢?我們跟著她來看看吧!(讀第四段)
生:她回到家里問媽媽。
伊琳娜不懂就問。(板書:不懂就問)
你還有其他解決問題的辦法嗎?(問老師,查資料,查字典……)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辦法可真多!你們真愛動腦,也很會學習。
媽媽告訴她答案了嗎?(沒有)而是鼓勵她――動手做做看
(讀句子: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你能給這個句子換個說法,而不改變句子的意思嗎?
媽媽這樣說時,心里是怎么想的?
這個媽媽不告訴孩子答案,而是讓孩子動手做做看,這種做法多有意義啊!
你們知道伊琳娜的媽媽是誰嗎?她就是居里夫人(課件)
小結:居里夫人真是一位懂得教育孩子的媽媽,她不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動手做做看,自己在實踐中找到答案,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伊琳娜聽了媽媽的話以后,動手做了嗎?讀讀課文吧
(看課件:伊琳娜做實驗的動畫)
實驗結果是什么?
練讀:哎呀,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
現在,你想說點什么?(看圖)
瞧~伊琳娜多么生氣呀!
她是怎么做的?(生讀第6段)
誰來學著生氣的樣子讀讀伊琳娜說的話?
生練讀:“您怎么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你認為朗志萬是在哄騙小朋友嗎?從哪看出來的?
生自讀第7段
一般我們在什么時候使用“哄騙”這個詞?
朗志萬真的哄騙小朋友了嗎?(沒有) 他為什么這樣做?
練讀:我不是哄騙你們。我是想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伊琳娜從他的話里聽懂了什么?
她還生氣嗎?板書:把伊琳娜生氣的圖片換成伊琳娜笑的圖片
她會對朗志萬說些什么? (學生練說)
你從朗志萬的做法里知道了什么?
小結:朗志萬先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追問為什么,就是想讓孩子們動腦筋,發現問題,再自己動手做做,找到答案。他對孩子們的培養這么用心,想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去嘗試。這多么讓人敬重啊!
正是由于朗志萬的培養和媽媽的鼓勵引導,讓伊琳娜從小養成了“愛動腦,不盲從,動手做”的好習慣。伊琳娜長大以后,在1939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她就像一朵美麗的花兒在科學界綻放。(完成板書)
你們想認識這個可愛的女孩嗎?(課件)
讓我們再來齊讀一遍課題,好嗎?
我們要像伊琳娜一樣多動腦,多動手。
四、作業套餐(任選)
1、閱讀《小馬過河》,把讀后的感受說給爸爸媽媽或小朋友聽。
2、動手做做看:杯子里裝滿水,在上面放上一張紙,然后把杯子倒過來,水會不會灑出來呢?
3、你能發現爸爸媽媽或老師說的、做的、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嗎?細心觀察,親自實踐,有禮貌地指出來吧。
動手做做看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3、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重點難點
1、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2、難點:課文的感情朗讀、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識字、小組合作檢查、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媒體資源:動畫課件《動手做做看:生字學習》,視頻《動手做做看》(范讀),視頻《小馬過河》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趣。
1、同學們,你們遇到問題是怎么辦的?
(生自由發言)板書:動手做做看
2、就課題提問。
⑴通過預習你知道課文主要寫了誰?他們之間有什么區別?
板書:朗志萬和伊琳娜
他們之間的不同學生可能會說年齡大小,引導學生說出身份的不同。
⑵什么樣的人才能叫科學家?
有學問的科學家跟伊琳娜會發生故事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畫生字新詞。
2、找出小朗志萬說的話,做上記號。
3、看視頻《動手做做看》,聽課文范讀并正音。
三、學習生字。
1、抽讀:
開火車認讀生字卡片(必須快速記準字音),舉手搶答組詞。
2、齊讀:
去拼音讀(平翹舌、前后鼻音拼讀一遍,連讀三遍)。
3、識字游戲:
a、將生字卡片發到守紀律的學生的手,師問:誰是。生答:我是。
b、開火車讀。
4、生互相交換識字經驗。
換偏旁識字:慢—漫 篇—騙
偏旁歸類識字:哎、哄
利用形聲字特點識字:琳、娜
聯系學生生活識字:朗讀課文的“朗” 謎語:士兵的心(志)
5、認讀新詞:
伊琳娜 志氣 問題 提問 提水 浪漫 朗讀 哄騙 起哄 喝水 騙人
6、寫字指導。重點指導:“朗、喝、騙”字。
喝、哄:口要寫得高、小一點。
朗:左邊不是良。
提、題:兩個是的區別。
此教學過程可結合動畫課件《動手做做看:生字學習》輔助進行。
四、學生練習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生字。
1、認讀詞語
2、板畫“杯子”和“金魚”,板書:水漫出來了
二、朗讀感悟。
1、“動手做做看”是誰給我們的建議?為什么要強調動手做做看。
2、結合交流以上問題,朗讀課文有關段落。
媽媽說:“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①讀句子,體會“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復讀句子,用它隨時提醒自己。
3、圍繞“哄騙”引發爭辯
①伊琳娜生氣地責怪朗志萬“哄騙”了我們,真的是“哄騙”嗎?
結合課文說說理由。
“你怎么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的小朋友呢?”
a、用恰當的語氣讀這句話。
b、結合上下文理解“哄騙”。
c、你能否換一種語氣說這句話?
②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白善意的哄騙能激發孩子動手操作的欲望;不過也要謹防生活中惡意的哄騙,提醒學生正確區別對待。
三、學習感悟朗志萬的話,進行發散思維訓練。
1、我們要學習科學家的科學的態度和思維方式。
2、當我們對科學家的話有懷疑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證實一下。
四、總結課文。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伊琳娜值得你學習嗎?為什么?你想對伊琳娜說些什么?
五、實踐活動。
1、看童話故事《小馬過河》,把看后的感受告訴他人。
2、發現他人的過失,有禮貌的指出來。
六、作業布置
搜集科學家的名言,想想對我們有什么的生活與學習有什么指導意義。
反思:
《動手做做看》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告訴小朋友裝滿水的杯子放進別的東西,水會漫出來,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會。伊琳娜動手一做發現科學家的話是錯的。朗志萬告訴她——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一課會帶給孩子們很多啟迪,要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讓學生從故事中受到啟發,我主要是從“用心品讀,讀中感悟”和“動手操作,做中體會”兩方面來突破教學重、難點的。
一、用心品讀,讀中感悟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讓學生從讀中感悟并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如:朗志萬提問問題的奇怪語氣,媽媽的語氣是鼓勵的,伊琳娜先是生氣,又變得高興。有個人讀,教師范讀,學生試讀,男女生賽讀,分角色朗讀,學生能體會到不同人物的情感。這樣,學生不會脫離文本,能牢牢地把握住整篇文章來思考問題。
二、動手操作,做中體會
要讓學生讀懂課文的內容不是很難,但是要讓學生通過課文體會動手操作的樂趣,明白“動手做做看“的實際意義,就一定要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所以在課堂上,我讓他們隨著伊琳娜把一條小魚放進了裝滿水的杯子,驗證了誰真的會漫出來,快要結束課時,拋給學生一個問題“一個裝滿石子的杯子,還能裝進別的東西嗎?”再一次讓學生動手操作,進一步加深了對“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的道理。
整堂課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效果還不錯,但也有不足,如在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沒有深入,走過場:“漫”字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來說說“平時還見過什么東西漫出來?”;“不能光想,要動手做做看!”沒有讀出媽媽當時那種語重心長,鼓勵。這些細節處都要注意。
動手做做看教案 篇8
榮成市實驗小學 二 年級 語文 學科教案、學案一體化設計
課型
新授課
課題
13、動手做做看
課時
2課時
設計人
教學目標 設計 1、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的含義。
3、能動手實踐,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疑問。 教學方法 設計 1、創設情境法、合作探究法
2、學生勤于思考,大膽質疑,樂于實踐。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
一、初讀設疑,激發興趣
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喜歡給小朋友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今天他的問題又會是什么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線勾出他提的問題,并讀一讀。 二、動手實驗,解決疑問
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形式,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在動手實驗、觀察中得出結論 三、回歸課文,感情朗讀。 四、質疑過渡,深化認識
現在,你們贊同“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嗎?(師板書)
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從讀書、質疑、實驗、探究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得出正確的認識。 1、獨立閱讀,讀通課文。讀書是學生的個體行為,放手讓學生自由地讀課文,按各自的方法、習慣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針對這篇課文文字簡明,富有童趣的特點,學生把課文讀通順,一般不會有阻力。但有的語句要讓學生多讀幾次。如課文開始科學家朗志萬的提問,句子較長,是對一種事物產生兩種不同現象的質疑。朗讀這句話,要注意停頓。自悟能力、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朗讀時,除了掌握好節奏,還可以帶點玄妙的語氣,為的是提起小朋友的好奇心。 2、默讀,要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要逐步提高默讀速度。
3、在獨立閱讀、感知感悟的基礎上,鼓勵并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讀與評。鼓勵學生主動朗讀給同學聽。這是自我表現的機會,力爭讀出個性、讀出風格。讀后認真聽取同學的意見。同學之間自由開展讀、聽、評活動,是鍛煉和提高朗讀、聽讀和評價能力的有效方法。
(2)讀出疑問是閱讀能力的重要標志。學生自由讀文時,要多讀多想,敢于質疑。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質疑。如,文中科學家提的問題。 一、故事引入 二、探究問題,學習生字
1、提出疑問:可是,有位叫朗志萬(板書并隨即學習生字“朗、志”)的法國科學家卻提出了這么一個奇怪的問題:(出示)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
(1)這個問題很長,誰能把這么長的問題讀清楚?結合學習“漫”
(2)如果當時你在場,聽了這個問題,會怎么想呢?(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了解孩子們的想法,為下一步教學做準備 (3)想不想知道課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科學家的問題的?(引導讀書,找一找文中小朋友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看法)
(4)反饋,引導深入理解:出示:一個小朋友說:“因為金魚身上有鱗。”另一個小朋友說:“一定是金魚把水喝下去了。” 教學程序設計
教學處理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
五、靜思名言,深化認識
在本節課將結束的時候,老師送給大家一句我國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名言:“實踐出真知。”(師出示名言)希望你們永遠記住它,讓它指引你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生:齊讀名言,背誦名言。 4、表達方法的領悟。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是本課表達上的特點。一個裝滿水的杯子里,再放進其他東西,水就會漫出來,這是司空見慣的生活小事。可是經過科學家朗志萬的設計提問,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一個道理,使小朋友受到教育,增長見識。這篇課文的表達方法,文章的思路,要讓學生在讀書、討論等語文實踐中有所領悟。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對此不必做知識性的講解。 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有說對,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來。她回到家里問媽媽。
①想一想,當時,他們三個人說話的語氣,然后讀一讀。
②匯報朗讀,并結合“鱗”“伊琳娜”四個生字的教學。 (5)學習媽媽的話,理解其中的含義
出示:媽媽說:“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①讀好媽媽的話②說說對媽媽話的理解。想一想,媽媽為什么要這么說?
(6)了解伊琳娜的實驗結果和教授這樣問的目的
①讀第五節,尤其讀好“哎呀,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一句結合學習“哎”字 ②讀好伊琳娜生氣時說的話,體會她當時的心情。結合學習“哄騙”一詞
③讀讀科學家的話,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2、復習鞏固生字,練習復述故事 三、小結提升
談談老師與同學們學了這一課的收獲。
四、練習書寫
1、看田字格,說說自己難以寫好的字或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字。
2、每個字寫一個,教師巡回檢查,抓住典型講評。 板書設計
朗志萬 伊琳娜
漫 魚鱗
哎呀
哄騙
課后反思
為了讓學生能將所學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設計了此環節,“你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過什么困難或疑問?你是怎么做的?”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當遇到不會做的數學題時,自己會先思考,如果實在做不出來,再向家長和老師請教。而大部分學生都稱自己以前害怕困難,懶于思考,但學了這篇課文之后明白了產生疑問時要多動手做做看,一定要想辦法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