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時間的流逝
第三單元 時間的流逝
3.用水測量時間
教學目標:
1.知道古代幾種常見的水鐘,以及每種水鐘的制作原理;
2.經歷記錄100毫升水緩慢流完需要多少時間的活動過程;并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推測和驗證;
3.初步理解流水為什么能夠用作計時工具,思考流水的快慢是否能帶動時間的快慢。
教學準備:
各種類型的水鐘圖片,每個小組一個鐵架臺、一個一次性杯子、一個量筒、手表或者時鐘。
教學活動過程:
1.引入。
你們覺得流水與時間有什么相似之處?
流水可以作為計時的工具嗎?古代人也想到了這一點,他們利用流水制作了計時工具。
2.認識兩種類型的水鐘。
出示古代水鐘的圖片,觀察古代的水鐘構造。
小組討論這些計時工具是怎樣計時的。
受水型水鐘: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圓筒,使得浮標隨水量的增加而逐漸上升,從而顯示流逝的時間。
泄水型水鐘、漏壺:容器內的水面隨水的流出而下降,就可以測出過去了多少時間。
3.滴漏實驗。
古人是利用了水的流動來制作計時工具的,現在這個一次性杯子中有 100毫升水,如果在杯底扎個小孔,使水緩緩地往下流,你覺得流完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每個小組在杯底用針扎個小孔,測量 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時間。
小組實驗,記錄實驗結果。
用同樣的裝置,當量筒里的水積聚到 10毫升時,你們估計需要多少時間。
當量筒里的水積聚到 50毫升時,你們估計需要多少時間,并記錄兩次推測的結果。
試一試,我們的推測正確嗎?
如果現在把小孔變得更小,使流水一滴一滴往下流,漏完同樣多的水,所需要的時間怎樣變化?
是時間放慢了嗎?
漏完一杯水的時間與什么因素有關?
怎么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能控制時間的快慢嗎?
4.課后研究。
怎樣設計制作一個每分鐘滴 60滴水的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