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蚯蚓小導游教案
,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目標:
1.探究能力:
會使用簡單的測量工具:秒表和尺子。
初步學習分析整理數據:確定“最后值”。
繼續培養提出問題、記錄問題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小組合作:分工、協作。
3.科學知識:
知道影響自轉旋翼下降速度的基本因素。
教學準備
1.場地:無風寬敞的地方,在2米高處應有標記。
2.工具:剪刀、秒表、尺、鐘、記錄紙、筆。
3.材料:紙、回形針。
4.電教設備:電腦、投影儀。
5.課件:自轉旋翼的制作方法;“最后值”的確定方法;對比實驗的要求;秒表的認識與操作;記錄表格。
6.記錄:表格
教學用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認識秒表,會使用測量工具,會記錄數據并確定“最后值”)
師:有誰知道桌子的寬度?猜一猜大概有多少厘米?
生:50厘米。
生:80厘米。
生:……
師:同學們猜的都不一樣。怎樣準確地知道答案?
生:用尺子量。
師:拿出我們準備的尺子,量一下桌子到底有多寬。(同學們測量桌子的寬度)
生1:老師,是54厘米。
生2:53。
生3:是54厘米。
生:……
師:同學們實際測量的是54厘米左右,有一點誤差是正常的。
師:想一想,為什么我們開始猜的都不正確?用尺子測量有什么好處。
生:用尺子量能準確知道桌子的寬度。
生:猜的不準確。
[反思:這時,學生初步知道了“猜”是不準確的。]
師:我們再來測量一段音樂的時間好嗎?
生:好!
師:那怎樣才能知道這段音樂用了多少時間呢?
生:數數。
生:(用右手按住左手腕)這樣。
師:哦,用計脈搏的形式也可以。那好,我們用自己的計時方式來測量音樂的時間。(教師放一段音樂,時間為
30秒。同學們有的伸出手指在數,有的默默地在計時。)
[反思:在這個環節,處理得簡單了些。關于測量時間的方法,可以讓同學們展開討論,充分聯系生活中的所見
所聞,找出多種多樣的方法來,有機地滲透創造性、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最后,再根據課堂現有條件,確定各人
的測量方法。]
師:多長時間?
生:25秒!
生:我測量的是41秒。
生:我測量的是30秒。
生:……
師:把我們的測量結果記在《小科學家記錄本》里。(同學們分別記錄測量到的時間)
師:同一段音樂,我們測量的結果卻差距很大。問題出在哪里?
生:我們的方法都不準。
師:要準確地測量時間,需要用到什么?
生:用鐘。
生:用秒表。
師:(手持秒表)秒表是專門用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工具,有了它,我們就能精確地測量出音樂的長度了。誰用過
秒表?
生:(有幾名學生舉手)我用過……
[在這個環節引出了本課的重點:認識秒表。關于秒表的應用場合還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充分利于同學們已有的
知識和經驗,構建繼續學習的支架。同學們已經知道了人們在運動會上、火箭發射等場合使用秒表,有些同學家
里也有玩具秒表。]
師: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秒表。
師:(將機械式和電子式秒表放在實物投影儀上)秒表分為兩種:機械式和電子式。由于電子式的秒表具有輕便
、好認讀等優點,人們已經比較少用機械式的了。(將兩種電子式秒表放在實物投影儀上)這是兩種電子式的秒
表。它們有什么不同?
生:一個中間有5個數字,一個中間有7個數字。
生:一個上面有2個“頭”,一個上面有3個“頭”。
師:你所說的“頭”指的是秒表的按鍵。(教師邊說邊在投影儀上演示)按左邊這個鍵,秒表開始計時;再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