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蚯蚓小導游教案
生:……
師:比如,每個自轉旋翼要測量幾次?
生:三次。
師:為什么要三次,一次不行嗎?
生:一次不準。
生:可能會有失誤。
師:三次測量得到的數據,我們要再怎么樣?
生:求最后值。
師:比較最后值,就知道我們的假設正不正確了。好,下面各組來三個人領取實驗表格和材料。我們選擇一個假
設,開始實驗吧。
生:(開展對比實驗研究:制作、測量、記錄、確定最后值、得出結論。時間大約15分鐘。)
師:同學們得出結論了嗎?沒做完實驗的也只好停下來,課后再完成了。現在請同學們匯報實驗結果。
[反思:每次活動,總有部分小組的同學不能完成任務。大家的進度不一,這是正常現象,但是,他們“權益”
怎樣受到保護?教師光說一句“課后再繼續做”還不行,實際上,課后極少有人繼續做。這是一個應該受到重視
和有待思考解決的問題。]
生:加兩個回形針比加一個回形針下降得快。
師:也就是說,自轉旋翼越重,下降得越快。還有哪個小組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生:(有兩個小組的同學舉手)
生:但是我們發現,不加回形針時,它就翻滾著下落,比加一個回形針還快。
師:這說明加一個回形針是最合適的。別的實驗小組呢?
生:我們的結論是,翅膀越大,它下降得越慢。
師:別的小組有同樣的結論嗎?
生:(有五個小組的同學舉手)
師:不錯。你們小組呢?
生:我們跟他們一樣的題目,還沒做完。
師:哦,等會兒接著做啊。還有沒有研究別的題目的?
生:我們研究的是翅膀翹的高度。翅膀翹得高,下降得快,翅膀平的,下降得慢。
師:嗯,好!還有別的結論嗎?(沒有學生舉手)沒有了。其實,影響自轉旋翼下降速度的原因還有很多,我們
以后還可以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發現更多。根據同學們剛才得出的結論,想一想,怎樣做出一個下降最慢的自轉旋
翼?小組討論一下。
生:(小組討論,時間約1分鐘。)
師:怎么辦?
生:我們想,這個自轉旋翼應該是翅膀做大,加一個回形針,翅膀還要平。
師:那我們課后就做一個最理想的自轉旋翼,比比誰的下降最慢,好嗎?
生:(齊)好!
師:最后,我們對本課的學習情況做一個小組評價。(投影顯示評價標準)按上節課的要求,小組討論后給每一
個同學打分,寫在實驗表格上。
生:(組內互評,時間約3分鐘)
師:好。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反思:從教學效果看,學生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會使用秒表和尺子等簡單的測量工具;初步學習了用確定“
最后值”的方法來分析整理數據;也知道了影響自轉旋翼下降速度的基本因素。
主要的問題在于教學過程的開放性方面還要加強,進一步體現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在第二課時對
比實驗規則的形成、第三課時實驗計劃的制定等環節中,顯示出老師在教學中有點放不開,有怕的感覺:怕放開
了收不回來;怕形成不了結論;怕預定的教學目標完不成。所以,牽著學生走的情形隨處可見。新課程理念告訴
我們,答案不是目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同學們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的新知都是教學的成果。
認識科學的目的不完全在于知識的數量和準確程度,而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參與程度和探究過程能力的培養。在課
堂上還應該鼓勵學生多發表個性化的語言,暢所欲言,避免急功近利、牽著學生直奔目標的思想,這樣才能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