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
13 是誰制造了風
教學目標
1、知道自然界的風是太陽使空氣流動起來形成的。
2、會做風的形成的模擬實驗;能根據模擬實驗來推想自然界里風的成因。
3、體會到進行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風的成因實驗器(觀煙箱)、火柴、蠟燭、蚊香。
2、演示用材料:扇子、紙條。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引人。
談話:你們用自己制作的風向標和風力計觀測了這幾天的風向和風力了嗎?你們在觀測時是否想到過這樣一個問題:風是怎樣形成的?是誰制造了風?(板書課題)
2、思考討論生活中人們是怎樣制造風的,產生風的原因是什么。
(1)演示用扇子扇風,提問:搖扇子,我們就能感覺到有風,這是什么原因?
(2)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方法能產生風?是什么原因?
(3)我們用身邊的物體能“制造”出風嗎?請大家試一試。
(4)學生分小組討論:風是怎樣形成的?將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教師巡視,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
(5)集體交流討論的結果。
第二課時
3、研究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1)提問:自然界里也經常刮風。是誰有那么大的力量,使空氣流動起來呢?
(2)做模擬實驗:風的成因。
① 教師講解實驗方法、注意事項等。
②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3)集體交流實驗現象。
(4)討論: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空氣為什么會流動起來呢?
(5)分組討論:在自然界中,什么物體和實驗中的蠟燭一樣,能使空氣流動起來?它是怎樣“造”出風的?把討論的結果記下來。
(6)集體交流討論結果,形成結論。
4、總結與拓展。
( l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 2 )提問:關于風,你們還知道些什么?請你們課外查找有關資料,然后與同學交流。
14 云的觀測
教學目標
1、知道可以用云狀和云量觀測云。
2、知道云狀的種類和云量的含義。
3、初步了解看云識天氣諺語的含義。
4、會觀測云狀和云量。
5、欣賞云的美麗與神奇,體會到觀測云的樂趣;意識到諺語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云狀和云量的圖片或者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人。
( l )提問:不同的天氣,云有什么不同?
( 2 )講述:觀測云可以幫助我們預測天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云的觀測。(板書課題)
2、學習觀測云狀和云量的方法。
( l )談話:怎樣觀測云呢?云狀和云量是觀測云的重要內容。
( 2 )學生閱讀教材上關于云狀的分類以及圖片。
( 3 )教師出示有關圖片或者視頻資料,讓學生學習觀測云狀的方法,講解云狀與天氣的關系。
( 4 )學生閱讀教材上云量的文字資料。
( 5 )教師出示有關圖片或者視頻資料,讓學生學習觀測云量的方法,講解云量與天氣的關系。
第二課時
3、到室外觀測云,記錄云狀和云量。
( l )講述:現在我們就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到室外去觀測云!
( 2 )講解觀測要求:① 認真觀測、做好記錄。② 分小組進行觀測。③ 遇到問題首先請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④ 輕言細語、不打不鬧。
( 3 )學生到室外觀測云,記錄云狀和云量。教師巡視指導。
( 4 )交流觀測結果、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4、閱讀看云識天氣的諺語,了解其含義。
( l )學生閱讀教材上看云識天氣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