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
3、知道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發生的變化。
4、關注運動、關注人體健康。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學生校園運動的圖片或錄像,并為每組學生準備簡易的聽診器。
2、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參加運動后身體變化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學校里,我們經常做各種各樣的運動,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戲…
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覺呢?
二、新授
1、引導學生交流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的體驗。
(1)教師出示校園中常見的活動圖片或錄像,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校園里經常參加哪些活動。
(2)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概括活動的意義并引入主題: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有哪些感覺?
(3)教師出示教材主題圖,指導學生交流運動后的多種感受。
(4)教師提出問題:“這些不同的感受說明了什么?”充分讓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
(5)根據學生的發言,教師作出正確的歸納:運動前后的感覺不同,說明我們的身體發生了變化。
2、討論能用哪些方法觀察運動后身體發生的變化。
(1)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交流討論得出觀察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結。
(4)教師強調指出:只運用我們的感官來觀察可能不準確,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儀器來觀察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獲得身體的變化情況。
3、組織學生體驗。
(1)組織學生在室內或室外進行一些活動量較大的活動,并強調有關安全。
(2)學生運用上一項活動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觀察運動后身體發生的變化作好記錄。
項 目 運動前 運動后
呼吸頻率 平緩、勻速 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脈搏(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3)學生交流
(4)教師小結
4、交流記錄中的發現,整理可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學生交流
(2)教師整理歸類。
19、運動于呼吸
教學目標:
1、知道人是怎樣進行呼吸的認識呼吸對生命的意義
2、能制作測量肺活量的簡易裝置并進行測量。
3、知道一些在運動期間檢測自己運動效果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制作肺活量的簡易裝置的材料、記錄表等。
學生準備:計時工具,跳繩或其它簡易的運動器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上一次活動中我們了解到人在運動后呼吸會發生一些變化,那么,人究竟是怎樣進行呼吸的呢?在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認識人呼吸的特點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你們可以想到運用哪些方法來研究人是怎樣呼吸的呢?(教師提示學生參照教材上的方法)
2、學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
3、教師將學生想到的方法歸類,分組體驗。
4、匯報交流體驗結果。誰能說說呼吸的過程是怎樣的?
5、學生閱讀課本小資料。
6、出示呼吸器官掛圖或模型,介紹各呼吸器官。
7、自制模型并用模型演示呼吸過程。
8、引導學生關注呼吸系統的保健問題。
9、指導學生認識運動后呼吸發生的變化。
怎樣用具體的事實來證明運動前后呼吸發生了變化?
布置測量一分鐘呼吸次數的任務
測量自己運動前1分鐘呼吸的次數
測量自己運動后1分鐘呼吸的次數
作好記錄
學生相互交流
猜一猜:“如果不停的運動,每分鐘呼吸的次數會一直增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