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可愛的蠶寶寶教案
可愛的蠶寶寶 (共二課時)一、 教學目標1、 能將自己對蠶的觀察發現和同學進行交流與探討。2、 注重對觀察現象的進行思考,并嘗試做出解釋。3、 訓練學生對蠶進行一些簡單的專項探究活動(如:如何吃食物的)。4、嘗試聯系其它動物的特征認識蠶。二、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對蠶的生活習性及生長特點進行觀察,并做出自己的解釋。教學難點:對生物的“變態”發育過程嘗試進行理解,并在頭腦中留下印象。三、 材料準備蠶、桑葉、二周左右的觀察記錄、放大鏡、有關蠶一生的記錄片、一些生物不同階段的圖片。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媒體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思路交流各自飼養過程中的觀察發現 學生觀察記錄 蠶寶寶體長變化統計圖 蠶、桑葉談話:我們的蠶寶寶出生已經有兩個星期了,說說這兩個星期中,你們是怎樣照顧它們的?教師對學生辛勤的飼養工作進行肯定,同時設問:在這兩個星期中,你以現蠶寶寶有哪些變化?教師抓住學生的交流,對以下內容進行著重討論?1、 兩個星期中,你的蠶寶寶長大了多少。 出示學生或教師準備的“蠶寶寶體長變化統計圖”。 適時切入蟻蠶的體色特點,設問:蠶兩周中,蠶寶寶的身體顏色是怎樣變化的? 教師提供兩周來蠶體色的主要照片,讓學生說說圖中的蠶應是在幾天左右拍攝的。2、 蠶寶寶每次能吃多少桑葉?它是怎么吃桑葉的?談一談自己在蠶寶寶出生后的兩周中都作了哪些事情?學生查閱自己的觀察記錄,向同學交流自己兩周來的觀察發現。學生交流。閱讀統計圖,說說蠶的體長變化情況。學生說說自己的觀察認識。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先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時間允許,讓學生給蠶喂一喂桑葉,嘗試計算一下。引出教學活動,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不知不覺的兩周中,自己付出了了不起的愛心,還對兩周的飼養活動做一個小結。 隨機抓住學生的交流情況深入探討蠶的生長發育情況。 進一步回憶蠶的生長變化情況。 暗示學生在飼養過程中,可以觀察的東西很多。幻燈或小黑板 3、蠶的蛻皮過程。抓住學生的交流,設問:(1)、你發現蠶蛻了幾次皮?(2)、蛻一次皮用了多少時間?(3)、蛻皮前蠶有什么反常的情況?(4)、蛻皮前和蛻皮后的蠶有什么不一樣?(5)、你認為你的蠶還會蛻皮嗎?(6)、你認為蠶為什么要蛻皮呢? 出示一段蠶蛻皮的錄像。(依據各自學生的交流情況而定) 小組依次討論問題,并交流各自觀點。 學生觀看。 對蠶比較獨特的生長發育形式有初步的印象。 彌補自發觀察的不足。觀察蠶寶寶的身體蠶、放大鏡 談話:各組細心觀察蠶寶寶的身體,先計劃一下怎樣觀察,比比哪組發現得多。 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提出一些學生忽視的方面進行再次觀察。讓學生給自己的蠶寶寶畫一張像。 學生觀察。 讓一些小組將蠶放在展示儀下交流自己小組的發現,對重要的或獨特的發現說說是怎樣觀察的。 學生動手畫一畫。 學習按一定的順序的方法觀察。 通過畫對蠶進行進一步的觀察。小結與延伸設問:你認為我們的蠶寶接下去會發生什么變化?你有什么根據? 談話:時刻注意留心自己有蠶寶寶,有什么發現及時記錄下來,及時與同學交流,看看他們是否和你一樣細心。 發表自己的見解。 對事物的發展狀況進行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