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組織收集信息。
學生匯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教師把這些信息逐一呈現在插式黑板上:
①圓柱的體積正好是圓錐體積的3倍。
②圓柱的體積不是圓錐體積的3倍。
③圓柱的體積正好是圓錐體積的8倍。
④圓柱的體積正好是圓錐體積的5倍。
⑤圓柱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
⑥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
……
(2)引導整理信息。
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類整理。(根據學生反饋的實際情況靈活進行)
(3)參與處理信息。
圍繞3倍關系的情況討論:
①請這幾個小組同學說出他們是怎樣通過實驗得出這一結論的?
②哪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更加科學合理一些?
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
(突出等底等高,并請他們拿出實驗用的器材,自己比劃、驗證這個結論。)
③引導學生自主修正另外兩個結論。
3.誘導反思。
(1)為什么有兩個小組實驗的結果不是3倍關系呢?
(2)把一個空心的圓錐慢慢按入等底等高且裝滿水的圓柱形容器里,剩下水的體積是多少?這時和圓柱體積有什么關系?
4.推導公式。
嘗試運用信息推導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1)這里sh表示什么?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圓錐體積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
5.問題解決。
童話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貍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條件?(動畫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貍拿著圓錐形雪糕離去的畫面。
評析:
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教師敢于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經歷“再創造”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發現了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系,進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特別是數學交流體現得很充分,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小組或大組的多向交流,這種交流是立體、交叉型的,它能催化學生的意義建構。在有的小組實驗失敗后,引導學生在反思中不斷進行自我調控,在調控中增強了體驗的力度,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四、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1.教學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萬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2.學生嘗試行算,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3.引導小結:不要漏乘1/3;計算時,能約分時要先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