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確定位置 4、實際測量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如此豐富,作為教師我們到底該如何有效組織教學活動,使活動不流于形式,真正實現教學目標呢?
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學生對于如何測量自己的平均步長應該不存在什么太大的問題,我想這一實際測量活動需要安排在課前讓學生在家完成,測量后將原始數據填入教科書上。課上只要進行一下測量過程和結果的交流,如發現學生測量過程中有操作上的錯誤及時指出和糾正。
關于測量兩點間的距離,以前在三年級時也學習過,本課中可以先在教室內組織學生討論測量方法,形成共識后再組織學生分小組在操場上活動。活動中教師要先帶領一個小組做示范,結合具體步驟講清注意事項,然后分組活動。
課前思考:
本節課是活動課,課前準備也很容易完成,只需要問體育老師借相關器材,對于活動課學生的積極性一直很高,所以我算利用下午的大課間活動或者午自休時讓學生完成。這里需要教師有效有序的組織學生進行活動,先讓學生知道本節課要完成的目標,需要做哪些事情,然后分為8小組進行測量。考慮到兩個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很多學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平均步長,所以我也放在課上在操場上完成,操作起來也很容易,只需要和學生講清楚基本的思路,學生的積極性相對而言會很高,測量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誤差,對于目測這一內容,我打算不利用標桿,“學生”應該也是不錯的“標桿”。
課后反思:
總得來說,這節課進行的很順利,正如我所想的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由于是在操場上活動,秩序沒有課堂上那么好控制,但是學生表現還是很不錯的。先在教室里和學生一起學習了相關的知識和操作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對于書上給出的表格和學生講明要填的事項,然后分組進行操作。我把距離定為20米,也和學生一起測了自己的平均步長,由于教師的參與,學生相對而言會更起勁。讓學生掌握求均步長的計算方法,學生基本都會算。組織學生交流的時候,有的學生發現,人高的一些男生,相對而言平均步長比較長,要接近0.8米,一些身高矮小的女生相對而言步伐就比較小了,而一般的學生都在0.7米左右,為了更好的區分每個人的平均步長的不同,我讓學生保留兩位小數,也讓學生計算我的平均步長是0.67米。
在讓學生步測學校操場的寬時,有一定的誤差,我讓學生總結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誤差,有的學生說自己走的時候沒有沿一直線,有的學生說測平均步長的時候走的是20米的距離,是均勻的,而操場的寬要60幾米,速度也就是平均步長和之前的也會有出入等等。雖然有的學生測出來有很大的誤差,有也幾個學生測出來的數據和我用卷尺測出來的數據非常接近。
這節活動課,讓我發現我們的學生原來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不會說,在讓他們說為什么有誤差的時候,各個都那么起勁,為什么在課堂上就沒有這樣的效果了呢?值得深思!
課前思考:
這是一節數學活動課,課前準備與課中的組織很重要。在教學方法上,我準備參照潘老師設計的方法,但為了說明方便,可能要在教室里先組織學生理解到位后再到操場上進行測量活動。這樣學生測量時,可能會對測量的操作與要求理解到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
這節課上得到的數據是否精確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與估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