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設計思路:本課設計中,利用長方形圖片放大的具體情境導入,讓學生直觀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設計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學生探究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以及數據的比較,體會圖形的相似,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設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間,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課前準備:教學課件、練習紙、直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甲圓的半徑是2厘米,乙圓的直徑是3厘米,大圓和小圓的直徑比是( ),
大圓和小圓的周長比是( )。
2.如圖所示,甲和乙是兩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甲和乙兩幅圖中的陰影面積的比是( )︰( )。
二、 對比導入、揭示課題
情境演示:呈現例1圖片在電腦上拖動鼠標并把長方形圖片放大的情境。
師:把放大前后的兩幅畫相比,你能發現什么?
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相比,其中的變化又有什么規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這就要涉及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圖形放大和縮小(板書課題)
三、聯系實際、形成概念
1、課件出示兩幅圖片的長和寬。(原來長方形畫的長是8厘米,寬是5厘米;放大后長方形畫的長是16厘米,寬是10厘米。)
教師:放大后圖片的長是多少?原來圖片呢?我們把這兩條邊叫做對應邊。
放大后圖片和原來圖片對應的長有什么關系?(放大后的長是原來的2倍,放大后的長和原來的長的比是2:1)我們就說把原來的長按2:1的比放大。
放大后的圖片和原來圖片對應的寬分別是多少?它們有什么關系?(放大后的寬是原來的2倍,放大后寬和原來寬的比是2:1,把寬按2:1的比放大。)
教師小結:(課件同時出現長度和寬度)把長方形畫的長和寬都放大到原來的2倍,放大后的長方形和原來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多少?(2:1)這就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教師:如果反過來,把第二幅圖變化成第一幅圖,對應的長發生了什么變化?寬呢?縮小后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的對應邊的比是多少?
我們就說把第二幅圖按1:2的比縮小。對應的長和寬是原來圖形的幾分之幾呢?
2、完成練習九第1題
課件出示:
圖中幾號圖形是1號長方形放大后的圖形,幾號圖形是1號縮小后的圖形,它們分別按怎樣的比變化的呢?想一想,填一填。
學生匯報。
小結:圖形放大或縮小時要注意什么?(所有對應邊都要同時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
四、運用概念,動手操作
1、教學例2
課件出示教學例2
教師:按3:1的比放大長方形,放大的長方形長是幾格?寬呢?會畫嗎?如果按1:2的比縮小長方形,長和寬又是多少呢?會畫嗎?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