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本課教學內容是課程標準蘇教版六年級(下)教科書第38—39頁“圖形的放大和縮小”。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比的意義以及有關平面圖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要利用比例的知識,同時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又是教學比例的現實素材。教材在這部分的編寫,將“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圖形放大和縮小》與“數與代數”領域的《比例》知識相融合,數形結合,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學生情況:1、學生已認識了比的意義以及相關平面圖形的知識。具有學習《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基本知識。
2、學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縮小的感性認識,認為圖形由小到大視作放大,由大變小視為縮小,但與數學里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要求每條對應邊按相等的比來變化有很大的差距。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指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例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
教學流程:
流程1:談話導入
流程2:教學例1a
流程3:教學例1b
流程4:教學例1c
流程5:教學例1d
流程6:完成練習九第1題a
流程7:完成練習九第1題b
流程8:完成練習九第1題c
流程9:教學例2a
流程10:教學例2b
流程11:教學例2c
流程12:教學“試一試”a
流程13:教學“試一試”b
流程14:完成“練一練”a
流程15:完成“練一練”b
流程16:課堂總結
流程17:布置作業
流程1:談話導入
教師:同學們喜歡玩電腦嗎?以前上過電腦課嗎?老師電腦里有一張照片,大家都認識,誰能將它放大嗎?
出示word中圖片指名學生上臺拖動鼠標。
教師:真厲害!![如果學生不會,可說你們有點兒保守,有點兒謙虛。然后教師示范]
提問:把放大前后的兩幅畫相比,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可能回答:長方形畫的長變長了,寬也變長了;整個畫面比原來大了;雖然長與寬都變了,但形狀沒變等等。
教師:同學們眼力不錯。
教師:像剛才把一幅長方形畫放大或縮小,放大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相比,其中變化有沒有規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使用計算機把放大和縮小的過程直接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長方形照片各部分按比例放大的現象。同時呈現的素材選用學生熟悉的照片,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到新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產生對知識的渴求心理。有助于學生對數學意義上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理解。]
流程2:教學例1a
課件出示剛才放大前后的兩幅畫
教師:吳老師也在電腦里把這張照片放大了,請大家仔細觀察,第二幅畫與第一幅畫相比,長有什么關系?寬又有什么關系?自己有想法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流程3:教學例1b
生1:第二幅畫的長是第一幅畫的2倍,寬也是第一幅畫的2倍;
教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課件
教師:這位同學能用“倍”字說清它們的關系。其他同學呢?
生2:第二幅畫和第一幅畫長的比是2:1,寬的比也是2:1;
教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課件
教師:也可以說把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
教師:長與長的比是2:1、寬與寬的比也是2:1,也就是對應邊長的比都是2:1。
教師:以后,像這樣把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的長度的比是2:1,我們就可以說成: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帶領學生說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