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表面積教學案例(通用3篇)
圓柱表面積教學案例 篇1
一、案例
圓柱的特征是小學數學教材中幾何初步知識教學的重點和關鍵。為了讓學生深化對圓柱的認識,同時也為圓柱表面積的教學做好鋪墊,我們特意設計了一節 “給圓柱做新衣”實踐活動課。我們是按如下步驟進行教學的。
1、欲擒故縱。
師:上一節數學課,同學們一起認識了圓柱,掌握了圓柱的特征。這節活動課,老師想讓大家自己動手來給圓柱裁剪一件 “合體的新衣”,大家有興趣嗎?
。▽W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課堂氣氛活躍。)
師:看來大家都非常有信心。好,誰先來說一說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來做?
。▽W生自由說,教師歸納總結學生發言,并板書一般性解決思路:量 ----算----裁----“穿”。)
師:哦!先測算再剪裁 ----所謂“量體裁衣”,不愧為一種好辦法!但是老師給每個小組只準備了彩紙、顏料等材料,沒有準備尺子,因而不能量也不能算。(用筆畫掉一般性解決思路中的“量”“算”。)
。▽W生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2、山重水復。
師:大家不要灰心,可以先仔細地想一想:現有的這些材料可能有什么用途?
。ㄓ械膶W生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到 “風馬牛不相及”的顏料上,并以此展開激烈的研討,課堂氣氛再度活躍。)
3、一石激浪。
生:老師,我想出剪裁兩個底面的方法了!
師:快說給大家聽聽!
生:我們可以先把圓柱的底面蘸上顏料,像蓋印章那樣印到彩紙上,然后把印有顏料的彩紙裁下來,一式兩個,最后把它們貼到圓柱的兩個底面上。
師: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是怎樣想到這種方法的嗎?
生:我是從 “蓋印章”中得到啟發……(發言被全班同學贊許的掌聲淹沒。)
。ń處熤皇俏⑿,不加評判,并在剛才畫掉的 “量”“算”上面板書:印。)
生:對!還可以像用滾刷粉刷墻壁那樣 ……
生: ……壓路機……
(全班學生爭相發言,課堂氣氛異;钴S。)
4、柳暗花明。
師:看樣子同學們一定都找到了理想的解決方法!下面大家就以小組為單位開始給圓柱 “做新衣”,比一比哪位同學“心靈手巧”!
。ㄈ鄬W生熱情投入。)
。ㄕn的最后展示作品,評價總結,頒發雛鷹 “創新章”。)
二、評析
探究性實踐應用活動是實施創新教育的有效載體,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勢所在。本書實踐活動課安排在教學 “圓柱的認識”之后、“圓柱的表面積”之前,可謂獨具匠心。與“圓柱的認識”的教學相比,“給圓柱做新衣”的教學思路正好“反其道而行之”。由于生活性、趣味性和應用性都較強,所以教學伊始,學生參與的熱情極高。但由于思維定勢等因素的影響,一聽到不能用“量體裁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后,一部分學生則“不知所措”甚至“望而卻步”。在這關鍵時刻,教師并沒有束手無策,也沒有包辦代替,而是抓準時機巧妙地引導學生從現有的材料入手去積極思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當學生剛剛尋找到思維的支點、即將迸開創新的苞芽之時,教師也并沒有去指手畫腳,更沒有去裁決評判,而是采取了“懸而未決”的策略,運用體態語激勵和引導全體學生去自己感悟、自主發現,從而獲得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佳境。
圓柱表面積教學案例 篇2
教學過程:
一、猜測面積大小,激發情趣導入
1、發給每位同學兩張同樣大的長方形紙,要求卷出兩個圓柱來。(一個以長為高,另一個以寬為高)
2、這兩個圓柱誰的側面積誰大?為什么?
3、復習: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二、組織動手實踐,探究圓柱表面積
1、我們把做好的圓柱加上兩個底面后,這時候圓柱的表面積由哪些部分組成呢?(側面積和兩個底面面積)
2、你們覺得這兩個圓柱誰的表面積大?為什么?
生:因為兩個圓柱的側面積一樣大,只要看他們的底面積誰大那么這個圓柱的表面積就大。
3、剛才我們是從直觀的比較知道了誰的表面積大,如果要知道大多少,那怎么辦呢?
生:計算的方法
師:怎么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呢?
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 (板書)
4 師:那大家想一想,我們需要知道哪些條件才能計算圓柱的表面積。
生:需要直徑和高來求側面積,底面是一個圓,求圓的面積需要知道半徑。
師:那我們怎么可以知道他們的直徑,高和半徑呢?
生:可以動手量一量,量出來長方形的長和寬。
生自己動手量,量出來長是15.7厘米,寬是9.42厘米。
師:現在大家知道了這張紙的長是15.7厘米。寬是9.42厘米。那你們會算嗎?怎樣算,如果獨立思考有困難的話可以小組討論來共同完成。
5、匯報展示:
圓柱一:半徑:15.7÷3.14÷2=2.5(cm)
底面積:3.142.52.5=19.625(平方厘米)
側面積:15.79.42=147.894(平方厘米)
表面積:147.894+19.6252=187.144(平方厘米)
情況二:半徑:9.42÷3.14÷2=1.5cm)
底面積:3.141.51.5=7.065(平方厘米)
側面積:15.79.42=147.894 (平方厘米)
表面積:147.894+7.0652=162.024(平方厘米)
三、小結
師:圓柱的表面積分三步來算,先算側面積再算底面積然后把側面積和兩個底面積加起來。
圓柱表面積教學案例 篇3
一、案例
圓柱的特征是小學數學教材中幾何初步知識教學的重點和關鍵。為了讓學生深化對圓柱的認識,同時也為圓柱表面積的教學做好鋪墊,我們特意設計了一節 “給圓柱做新衣”實踐活動課。我們是按如下步驟進行教學的。
1、欲擒故縱。
師:上一節數學課,同學們一起認識了圓柱,掌握了圓柱的特征。這節活動課,老師想讓大家自己動手來給圓柱裁剪一件 “合體的新衣”,大家有興趣嗎?
。▽W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課堂氣氛活躍。)
師:看來大家都非常有信心。好,誰先來說一說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來做?
。▽W生自由說,教師歸納總結學生發言,并板書一般性解決思路:量 ----算----裁----“穿”。)
師:哦!先測算再剪裁 ----所謂“量體裁衣”,不愧為一種好辦法!但是老師給每個小組只準備了彩紙、顏料等材料,沒有準備尺子,因而不能量也不能算。(用筆畫掉一般性解決思路中的“量”“算”。)
(學生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2、山重水復。
師:大家不要灰心,可以先仔細地想一想:現有的這些材料可能有什么用途?
(有的學生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到 “風馬牛不相及”的顏料上,并以此展開激烈的研討,課堂氣氛再度活躍。)
3、一石激浪。
生:老師,我想出剪裁兩個底面的方法了!
師:快說給大家聽聽!
生:我們可以先把圓柱的底面蘸上顏料,像蓋印章那樣印到彩紙上,然后把印有顏料的彩紙裁下來,一式兩個,最后把它們貼到圓柱的兩個底面上。
師: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是怎樣想到這種方法的嗎?
生:我是從 “蓋印章”中得到啟發……(發言被全班同學贊許的掌聲淹沒。)
(教師只是微笑,不加評判,并在剛才畫掉的 “量”“算”上面板書:印。)
生:對!還可以像用滾刷粉刷墻壁那樣 ……
生: ……壓路機……
。ㄈ鄬W生爭相發言,課堂氣氛異;钴S。)
4、柳暗花明。
師:看樣子同學們一定都找到了理想的解決方法!下面大家就以小組為單位開始給圓柱 “做新衣”,比一比哪位同學“心靈手巧”!
(全班學生熱情投入。)
。ㄕn的最后展示作品,評價總結,頒發雛鷹 “創新章”。)
二、評析
探究性實踐應用活動是實施創新教育的有效載體,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勢所在。本書實踐活動課安排在教學 “圓柱的認識”之后、“圓柱的表面積”之前,可謂獨具匠心。與“圓柱的認識”的教學相比,“給圓柱做新衣”的教學思路正好“反其道而行之”。由于生活性、趣味性和應用性都較強,所以教學伊始,學生參與的熱情極高。但由于思維定勢等因素的影響,一聽到不能用“量體裁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后,一部分學生則“不知所措”甚至“望而卻步”。在這關鍵時刻,教師并沒有束手無策,也沒有包辦代替,而是抓準時機巧妙地引導學生從現有的材料入手去積極思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當學生剛剛尋找到思維的支點、即將迸開創新的苞芽之時,教師也并沒有去指手畫腳,更沒有去裁決評判,而是采取了“懸而未決”的策略,運用體態語激勵和引導全體學生去自己感悟、自主發現,從而獲得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