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實錄
生:我還是認為善聽者更難,因為善聽者需要很好的感受能力,才能聽出琴音里的意境。
師:其實,彈琴與聽琴都是一種藝術享受。我們一起看看課文開頭如何寫的?
齊讀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生讀)
師:這就是近三千前古人所寫的文字,經過了這么長的歲月,我們今天還能懂嗎?(能懂)知道為什么嗎?這是因為,在文言中,有些字的意義,幾千年不變,像這個句子中的“琴”“聽”,還有“伯牙”與“鐘子期”這樣的人名;還有些字,意義跟今天的差不多,比如“善”,可以解釋為什么?(善于,擅長。注意:擅長的 “擅”是如何寫的。)假如文言中全是這樣兩類字,那我們讀文言的感覺與讀今天的話沒有多大區別。問題是,還有些字的意義,古今差異很大。這就是我們學習文言所要重點關注的。比如這個“鼓”,是什么意思?(彈),今天說“鼓”呢?(打鼓或是另外一種樂器)。
故事打頭一句就說“伯牙善鼓”與“鐘子期善聽”。注意,在這里,“善鼓”與“善聽”是平起平坐的。從后面的文字看,文章是怎樣寫伯牙“善鼓”與鐘子期“善聽”的?我們分角色來朗讀下面的文字。
(學生分角色朗讀)
男: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女: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全班男同學與女同學分角色讀,交換角色讀)
師:剛才我們說了,學習的重點是那些古今意義變化較大的字詞?現在,如果你是小老師,要給同學們提醒學習重點的話,你會提醒哪些地方?
生:“志在高山”中的“志”,這里是“想”的意思,今天是“志向”。
師:有個詞語叫“意志”,“意”就是“志”。“志在高山”相當于“意在高山”,就是心理想著高山。
生:“哉”與“兮”都是文言里的語氣詞,今天都不用了。
師:今天有哪些相應的語氣詞?
生:啊,呀,哇噻!
生:我提醒大家“峨峨”是“高”的意思。
師:峨可以組詞為“巍峨”,巍與峨都是“高”的意思。
生:我提醒大家朗讀的時候要注意,是“峨峨兮若泰山”,“兮”與“峨峨”連在一起,而不是“兮若泰山”。
師:真是好老師,這個提醒相當重要。
生:我提醒“若”是“好像”的意思。
師:有個成語叫“若無其事”,那個“若”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好像的意思。
師:“洋洋”這個詞,你們沒有提醒。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寬廣。
生:浩蕩。
師:“浩蕩”更好。
師:我發現一個秘密:這幾句都在寫鐘子期“善聽”,好像并沒有寫伯牙“善鼓”呀?這是為什么?
生:實際上也寫了伯牙“善鼓”,因為,鐘子期總說“善哉”!
師:呵呵,“善哉”是什么意思?(就是“好啊”)真、善、美,古人將“善”看成最好的標準,叫“止于至善”。你們看電視劇《西游記》里,誰最喜歡念“善哉,善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