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實錄
生:唐僧。
師:如果不是伯牙彈得好,鐘子期就不會發出“善哉”的贊嘆。這是哪個角度的描寫?
生:側面描寫。
生:還有,伯牙想到高山,想到流水的時候,就能用琴聲來表達,這當然是“善鼓”。
師:很好。但我們看起來,這里的側重點依然是在表現子期“善聽”。其實,如果聯系上下文,你會發現,這也是有原因的。為什么要側重寫“善聽”?
生:越是寫出鐘子期“善聽”,越是體現他是真正的“知音”。這樣寫,就會后面寫到的“絕弦”舉動,作了鋪墊。
師:你太厲害了!我非常認同你的觀點。不過,伯牙真是如此“善鼓”,鐘子期真是如此“善聽”嗎?我想問:他們是不是只有在彈奏高山、流水這些曲子的時候才能這樣心意相通呢?
生:不是。
師:請你在文中找找證據。(指一名未舉手的學生)
生:(稍等)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師:對。但這里還是藏著問題。請你們討論:前面都說“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這里卻說“伯牙所念”。我想將“念”改成“志”,行不行?說說理由。
生:不好。伯牙彈琴彈得特別好,一點點念頭,一點點想法,都能表達。而這一點點念頭,居然都被鐘子期感受到了。這更能體現他們是“知音”。
生:“念”是名詞,它表達的是伯牙彈琴時所想到的東西;“志”是動詞,是伯牙一邊彈奏一邊想著。
師:你的分析有道理,但“念”在這里,不是名詞。
生:“志”好像是一個曲子的主題,而“念”沒有那樣明確,一個念頭,一點念想都可能。子期就像在伯牙肚子里,什么“念”都曉得,都理解。
師:“念”寫出了“善鼓”與“善聽”的境界。以前,有個同學默寫課文時,漏了這個句子中的“必”字,你覺得會有影響嗎?
生:有影響。“必”是“必然”“必定”的意思。
生:“必然”說明沒有一次意外,伯牙在琴聲里表達的,都能被子期理解。
師:理解百分百。是嗎?我們一起再次齊讀這兩句,思考:你發現,鐘子期的話有什么特點?
(生齊讀)
生:我發現,鐘子期的話里都用了“善哉”這個感嘆詞。
生:鐘子期的話都用了“兮”這個語氣詞。
生:鐘子期的話里都有一個像“峨峨”“洋洋”這個的重疊詞。
生:鐘子期的話是對仗著寫的。長短一樣,句式差不多。
師:對。剛才說“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真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試試自己的創意力與表達力。仿照“志在高山”這樣的句子,來造句。
(多媒體演示)
志在春風,鐘子期曰:“——————————”
志在明月,鐘子期曰:“------------------- -”
(生躍躍欲試)
生:志在春風,柔柔兮若輕撫。
生:志在春風,徐徐兮若微風。
生:志在春風,柔柔兮若母愛。
生:志在明月,朗朗兮若玉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