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學雜談
《凡卡》教學雜談【江蘇省無錫市安鎮中心小學 吳靜芳 許靜芳】
〖關注生成 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有效組織 讓精彩向目標回歸〗
超越預定目標的生成固然美麗,但這樣的課堂不能只強調學生主體性,而忽視教師的主導性。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組織權,進行有效的生成。具體地說就是要在教學活動進行的過程中,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并與備課預料情況進行比較,如果出現預料之中的情況則按預先設計的對策教學;如果出現預料之外的情況則與教學目標(不僅指認知目標)比較,看是否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組織后續的教學活動。
教學《凡卡》時,我們一起通過語言文字充分感受了凡卡所遭受的苦難,離下課還有3分鐘,我正準備進行課堂總結時,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只有9歲的凡卡為什么會被送到鞋匠阿里亞希涅那兒去?這是一個與課文相關的問題,但不在我的預設之中,我思忖道:對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體會當時沙皇統治的黑暗,不如根據教學生成態勢調整教學過程,于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學生一:凡卡是到鞋匠那去學手藝掙錢的。
學生二:因為爺爺養不起凡卡,沒辦法才把凡卡送到莫斯科。
班里呈現了兩種意見,還各自振振有詞地陳述了理由:課文開頭說凡卡是被送到老板家做學徒的,就是學手藝的。課文后面還寫到凡卡拿一個戈比買了一個信封,這可能就是老板付給他的工資。還有一方的理由是:凡卡才9歲,而且爺爺就他一個親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讓他去做學徒的。爺爺肯定是自己都吃不飽,課文描述爺爺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頭兒,凡卡留在爺爺身邊的話,說不定兩個人都會餓死。這一方又有學生補充說:鞋匠家的人根本沒把凡卡當人看,怎么會教他手藝?付給他工資是更不可能的了。凡卡買信封的一個戈比也許是爺爺在他臨走時給的。聽完了雙方的辯論,我問其他學生同意哪一方的觀點。同意第二方觀點的明顯占多數,我趁熱打鐵道:“雙方說的都有道理,但我也和大部分同學一樣更同意爺爺無可奈何才把凡卡送到城里的觀點。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由于沙皇俄國政府的殘酷統治,社會非常黑暗,無數破了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深受老板的剝削壓迫,連兒童也不能幸免。這篇課文中的凡卡只是當時千千萬萬受難農民中的一個。”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大同小學 柳 楊】
〖弘揚自主個性 放飛童真之樂·提倡“自由”,不拘形式〗
其次,得從形式上自由。小學生作文是不拘形式、自由的表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寫作水平自由選擇表達形式。可變按事情先后直敘為倒敘、插敘;可采用《凡卡》這篇課文的交*敘述的手法;還可用資料卡片連綴成文的形式及大標題下再列小標題的形式。還有改寫,如:改體裁,詩歌變記敘文、故事改為詩歌;改人稱、時間、環境;改結尾;甚至與原文唱反調。豐富的形式襯托出的是學生不凡的創新意識與個性品質。就是同一篇作文也“文無定法”。因此,我要求學生力求“變結構”,寫出自己的特色。比如開頭或開門見山,一語中的;或描寫場景,烘托氣氛;或設立懸念,娓娓道來;或回憶聯想,引入下文;或直抒胸臆,抒發情懷等等。但都要求學生力避落入俗套,使人看頭就能知尾。結尾可以“卒意顯志”;可以照應開頭形成珠聯璧合;可以提出問題,讓人遐思;也可以含蓄如余音繞梁。構段或用總分式、或用因果式、或用遞進式、或用連續式、或用點面式等等。情節的發展也并不是三段式,開頭、發展、結尾,應是一波三折。插入聯想,運用想像,跌宕多姿,波瀾起伏,文章才能引人入勝,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