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學雜談
如某些課文中言盡而意未盡的材料,也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續寫故事的多種結局,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如教學《凡卡》一文,就可這樣設計疑問:凡卡的信,他爺爺能收到嗎?他的信如果落在鞋店老板手里后,其命運又會怎么樣?凡卡如果逃了出來,是流浪還是去找爺爺?通過這些疑問的啟發,擴展學生的思路,學生的創新能力定將大大提高。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桂洲鎮泰安小學 謝立清】
〖淺談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模式的操作程序·導情設境〗
這一環節的操作要求:教師要進入課文角色,創設情境,帶著學生一起去體驗文章所表達的感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這種感情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因素。
如在教《凡卡》一文讀到“過了一個鐘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這句時,我創設一個想象情境,讓學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中體驗作者同情的悲慘命運、憎恨當時的黑暗社會的感情,并引導學生將其化為“愛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江蘇省溧陽市雙語實驗學校 錢友紅】
〖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初探·理性地認識人文性和工具性、思想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正確理解人文性的內涵:擺脫固有的“思想性”的狹隘思維〗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來體現的,具體可以歸納為:“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在閱讀中“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步認識了人文性的內涵,我們再來反思原先的語文課堂教學,不難發現我們的課堂上其實早就有一些人文性的影子──思想性。但是,思想性只是人文性的一部分──“思想性的外延只是人文性的一個子集”,思想性包含于人文性,遠遠不等于人文性。因此,我們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不能念念不忘地只是對學生進行諸如愛祖國、愛家鄉等思想教育。我們原有的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需要轉變。我們曾經過度地強調了思想性,使語文教學迷失了本性,變成了政治化了的語文,甚至把語文課上成了思品課、政治課,這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如果片面認識、理解人文性,把它等同于思想性,走不出固有的思想性的狹隘思維,而忽視豐富的人文內涵,那是錯誤的。
比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凡卡》時,假如我們只是停留于對學生進行揭露沙皇統治的黑暗,抨擊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社會丑惡現象的思想教育,就顯得不夠全面,學生對于現實世界的理解和體悟雖然是感性的,但同樣是深邃的,此時,我們激發學生對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的同情,培養學生正直的道德情感和熱愛真善美的人性,更具現實意義。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上角小學長安上角小學 陳 忠】
〖淺談培養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在課堂上實現個性化學習·教學方法要靈活〗
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張揚他們的個性,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如:教學《凡卡》一課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凡卡的悲慘,當時社會的黑暗,我抓住課文結尾讓學生爭議:爺爺如果接到凡卡的信,會不會來拉他回去呢?有的說會,因為凡卡是他唯一的親人,怎么舍得讓他過這樣悲慘的生活呢?有的說不會,因為在同一個社會里,爺爺的生活也是一樣的。通過交流,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演出來,讓學生有了發揮想象的時間,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合作、探索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