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學雜談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白芒小學 黃碧姍】
〖自主學習 主動發展·采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目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果說自主學習是基礎,那么合作學習是紐帶,探究學習則是動力。
合作小組是根據學生的性別、學業成績、個性特點、守紀狀況等方面的合理差異而建立的相對穩定的學習小組,學習小組要做到互助合作,而小組之間開展公平競爭,促進學習。一般每組四人,有組長,其余三人或記錄,或檢查。新課程倡導的“合作”這一學習方式,它能讓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彼此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與過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同時,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動的和諧氛圍內進行學習,有利于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養成。
如:教學《凡卡》一課,筆者在引入課題時設計一個挑戰性問題“小組先自己閱讀這篇課文,讀熟后在小組里互講凡卡的故事,最后各個小組推薦一個代表參加競賽,到講臺上把新朋友凡卡介紹給大家”各小組大聲朗讀,為了能迎接挑戰,組員讀熟課文后,就互相介紹起來。這種學習方式,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參與面,既體現了民主化教學的“全體性”,又使膽小的學生得到了鍛煉,使那些有組織能力的學生的才能得到了發揮。
【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站東小學 鄧 歡】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 “對話”·著力提取對話交流的豐富信息·要訓練思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我們在強調集中思維訓練的同時更要注重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培養與訓練。教學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但是以往的語文教學在“知識第一”的指揮棒下,一直希望將教學過程固定起來,希冀將學生的個性、想法囿于“標準答案”的框架內。事實證明,如此引領,正是磨滅學生個性、磨平學生思維棱角的“罪魁禍首”。因此老師要學會悅納,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要包容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學情的偏移、各種思維的“出軌”,在學生迷茫時,要給予“溫馨提示”;在學生困惑時,要幫助答疑解惑;在學生思路誤偏處撥亂反正,在學生思維出軌時及時拉回,在學生價值錯位時引領歸位……引導學生反思自己、改正自我、提升自己。
在解讀《凡卡》一文時,對于“為什么凡卡不在平安夜隨同老板他們一起去教堂做禱告,祈求神的保佑呢?”這樣的問題,許多老師估計不會想過,即使想過,估計也不會去深究,因為這個問題似乎離文本的主流內容──“凡卡悲慘的現實”有相當距離。但問題是學生卻“不解風情”,偏偏提出了這個問題。此時若老師能細細體會,不難發現這一問題的價值所在:凡卡之所以不去,也許是老板不允許,因為老板對他很兇;也許凡卡就是在等待老板他們離開的契機,因為若老板在,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敢給爺爺寫信的。暗喻的是凡卡想逃離學徒現實的急切和無奈,從側面反映出凡卡現實的悲慘程度。有了這樣的理解,老師引導學生再走進文本,與學生展開緊扣文本的對話,從文本的字詞句段中引導學生感悟“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凡卡不敢去做禱告的原因?哪些語句讓你體會到他給爺爺寫信的急切?”。如此引領,無疑是“化腐朽為神奇”,看似平淡的問題,卻具有無限的張力,通過老師的智慧引領,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尊重了文本的價值取向,形成了文本與解讀者之間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