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學雜談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興安第二小學 王紅巖】
〖淺談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誘導發散性思維,大膽想象,進行藝術再創造〗
教材中的每篇課文往往都給學生留有想象的窨,這是對學生進行想象訓練的最好契機,每到這時,我都會引導學生打破常規的束縛,啟發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進行大膽合理地想象。
記得學習《凡卡》一課,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已深刻感受到了凡卡那豬狗不如的生活及悲慘的命運,這時,我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凡卡夢醒后又會怎樣呢?”有的說:“仍舊被主主打罵,被伙計捉弄,吃不好,睡不好,忍饑挨凍,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有的說:“凡卡的信被退回來,恰好落到主人手里,主人更加變本加厲,對他也更殘酷了,不讓他吃飯,每晚到外面反醒,終于,凡卡承受不住,悲慘地死去。”還有的說:“凡卡的信恰好落到了一位鄉親手中,捎給了爺爺,爺爺把他接走了,從此,他又和爺爺一起過上了自由、快樂的生活。”不同的設想表達著孩子不同的情感,前兩種悲慘的結局會增強學生對封建社會的沙皇統治的憎恨及對可憐凡卡的深深同情。第三種美好的結局代表同學們心中美好的愿望,希望凡卡能過上好日子,永遠逃離苦海。無論哪種想法都是學生的創造思維,都是他們可貴的想象,會促進對文章的理解,使情感得到升華。
【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學 周明玉】
〖淺談語文閱讀教學課堂設計之美·美在整體〗
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一個具有一定組織、結構性能的整體。正是從整體與部分之間、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中,體現了事物的美,它的完整性、統一性和邏輯性。從這樣的視角看,語文學科是一個整體,教學目標、教學功能、教學內容、教學原則、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都是互相聯系的、統一的。“語文學科是由多重性質構成的統一體。”閱讀教學課堂是一個整體,互相轉化的主體、客體和媒體,課堂教學的導入、過渡、總結、氣氛、情韻、節奏和高潮等等,同樣都是緊密相關,難以分割的。而閱讀文本(課文)也是一個整體、字、詞、句、篇,語(語法)、修(修辭)、邏(邏輯)、文(文學知識),知、情、意、行溶合在一起,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水乳交融,相互依存。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應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看問題,連貫地,而不是鼓勵地看問題;發展地、動態地,而不是靜止地看問題;靈活地,而不是呆板地看問題。
《凡卡》這篇課文,內容比較復雜,全文有三條線索:凡卡的學徒生活,凡卡對鄉下生活的回憶,凡卡寫信、寄信。教師在設計導讀時,如何抓住課文整體,凸現其內在的聯系機理,尋求學生研讀的大跨度的問題情境,顯得十分重要。于是便抓住“我沒指望了,我的生活連狗都不如”這一句,作了如下設計,以引導學生讀議全篇:1、問:文中幾次寫到了狗?有哪些狗?凡卡覺得自己的遭遇“連狗都如”表現在哪些方面?這一問把聯想部分“爺爺守夜”、“砍圣誕樹”和信的內容 “學徒生活”、“莫斯科見聞”這些重點內容串連在一起,具有較強的整體效應。2、議:凡卡為什么覺得自己不如爺爺身邊的狗?不如莫斯科城中的狗。3、再讀凡卡的哀求部分,深化認識:這是絕望中的呻吟,是對黑暗社會的控訴。這樣的“切入點”既簡化了主線頭緒,又強化了讀思訓練,實現了對課文的整體拓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