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老師教學案例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考慮到這篇文章能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個方面——獨立思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所以我精講了這篇課文。
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課文具體描寫了懷特森老師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學過程。第一天上課,懷特森老師給我們講授“貓猬獸”這種動物,我們根據課堂筆記做的隨堂測驗竟然都得了零分,原來懷特森老師講的關于貓猬獸的一切都是編造的,他希望我們從這個零分中吸取教訓,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具有懷疑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結構清晰簡潔,詳細具體地描寫了一堂科學課的經過,概括簡略地描寫了此后的科學課成了一種“冒險”,最后描寫了“我”對懷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贊揚。
因此研讀課文的方向不能僅僅停留在贊揚懷特森先生是一個好老師,而是要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于這些,我在設計本課時,主要分三大板塊:一、揭題導入,引發閱讀期待;二、探究老師的“個性”;三、探究老師的“最好”。
課文蘊含的科學精神是比較抽象的,教學中要多運用感性化的教學手段。比如,課文中一些富有情趣的描寫,可以通過設身處地的體驗和想象,用有感情的朗讀來還原當時的情境,在情境中體會、感悟。
初案
教學設計:
一、切入:
1、讀課題
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一篇課文,題目叫——(生接:我最好的老師)
這個題目中要特別注意到這個詞(用筆點出“最好”),有句廣告語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里卻偏偏用了“最好”,讀好這個詞兒課題就能讀得有味道,再讀課題(生齊)
2、概括主要內容
1)引發閱讀期待
人生紛繁復雜,形形色色的人,林林總總的事,大多都如過眼云煙,漸漸在我們的記憶中飄飛淡去。但凡讓我們銘記于心、一生受用的,一定是很特別的。課文里就出現了一件相當特別的事兒,想讀讀嗎?
打開書114頁,自由讀課文,想想課文向我講述了一件什么特別的事兒?
2)交流質疑
誰能說說這是一件怎樣特別的事兒?
能說說這件事兒特別在哪里?
對待懷特森先生的做法,作者的朋友卻是這樣的看法——
出示:“有一次,我把懷特森先生的方法介紹給一個朋友。他聽后嚇壞了,說:“他怎么能這樣來糊弄你們呢?””
指讀
仔細看這段話,你讀懂了什么?交流中相機指導朗讀。
評價懷特森的教學,朋友用了一個貶義詞是——“糊弄”,糊弄就是——
我想,一個不誠實,課堂上有知識性錯誤的老師在學校的師德考核中是不會過關的。你贊同朋友的看法嗎?我們先來聽聽網友的一些評論:
出示網友的評論。
每個人看待事物都應該有自己的觀點,大膽說說你的看法。
可是作者卻不這么想,在他的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老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