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老師教學案例
李老師:轉述懷特森先生的話,在創設情境時還不夠到位。如果不是把它放到因家,而是把它放到課堂上,讓學生之間互相傾訴一下會更好,更能體現當時孩子們很是氣憤的心理。
鐘老師:我覺得課堂上對于懷特森先生該不該把零分寫進我們的成績報告單,是一個亮點,但讀書顯得略欠層次,對話略欠深入。
徐老師:課堂很順,但顯得師生之間的交流有點脫離,朗讀指導的實效性略欠,對于網友的評論不出示為好,不如讓學生自己去談。
陳老師:課堂結構很是慎密。當考試結果出來時,如果能聯系大家聽課時的神情,聯系考試時的情景,再聯系一下考試后大家的心情,這樣情感形成落差,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好。
俞老師:課堂結構清晰,教師語言也很舒服。朗讀指導略欠實效性。思考:現在的課堂多是強勢的課堂,語言也處于強勢的語言,課堂到底是誰的課堂?課堂結構能不能更寬泛些,更靈活些?
個人的反思: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考慮到這篇文章能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個側面——獨立思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所以我精講了這篇課文。我在設計本課時,主要分三大板塊:一、揭題導入,引發閱讀期待;二、探究老師的“個性”;三、探究老師的“最好”。第一個環節處理的較好,學生的讀書熱情被調動起來。在探究“個性” 時,三個點也很明析,對人物個性的理解層層深入,并能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讀促悟,再結合感悟進行朗讀指導。在指導朗讀時,如果能抓住關鍵詞適時的指導,實效性會更強一些。如:學生找到作者眼中的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時,讓學生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老師?然后拿起筆把你認為關鍵的詞圈畫下來,指讀,再去指名評價。這樣,作者眼中的懷特森先生就更明析了。另外,由于在探究“個性上”花費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對最后一個環節“探究‘個性’”上就顯得略草率了一些,給學生讀書的時間不夠,所以學生只抓住其中的一兩個點,沒有展開來說,所以“最好”還沒有出來。而且如能在結尾強調一下懷特森先生不僅一節課如此,而是每一堂課都是如此的,所以作者認為這是他最好的老師。
課下我也在思考,在設計這節課時,可以說我考慮的非常周全,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一些情況,甚至是學生會有哪些問題,會有哪些想法都做了思考,所以,課上起來很順。但又覺得課堂上升成的東西太少,這樣也就缺少了精彩。怎樣才能在課堂上升成更多的精彩,我想,這是我今后在課堂教學中所要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