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教學設計之三
3、引讀:說得多好啊!我們勝利了!我們自由了!所以臺灣同胞個個喜出望外。他們把——(接著讀!)
生:讀“他們把糧食……高山族的酋長也送來……鄭成功……表示謝意。”
四、總結提升
1、假如沒有鄭成功挺身而出,率領千千萬萬個鄭軍官兵去收復中國臺灣,中國臺灣人民還會這么喜出望外嗎?——不會。
還能這樣載歌載舞嗎?——不能。
還能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嗎?——不能。
還能開辦學校,學習文化嗎?——不能。
2、是的,沒有鄭成功,這一切都不可能。鄭成功的偉大就在這里,所以人們稱他為——
生齊讀:民族英雄!
3、引讀:所以我們說,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中國臺灣的偉大功業——
生:是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
4、師激情概述提問:是的,面對這樣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誰又怎能忘記呢?面對這樣一位36歲抗擊荷蘭侵略者,多年抗戰勝利后,卻又與世長辭了的英雄,臺灣同胞怎能忘記?每一位中華兒女又怎能忘記?請看大屏幕:(映示幾個網頁:①鄭成功塑像②鄭成功陵墓③鄭成功紀念館④鄭成功詩句⑤兩岸共慶鄭成功誕辰80周年⑥鄭成功郵票……)
(最后畫面定格在“鄭成功塑像”。)
5、師:面對這樣一位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你想對他說點什么?
……
6、讓我們永遠記住他——生讀:民族英雄鄭成功。
反思:
尊重生命,彰顯人性,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這是新一輪課改大力提倡的教學理念。教學本課,為了讓課堂教學充滿了智慧、充滿了活力。我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一、體現教師、學生、文本的共振,語言與精神的共振
首先,“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教學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課堂教學中,我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變成雙方相互“敞開”“接納”和“分享”;變成了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參與的建構關系。立根樹魂,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師生對話、學生自我對話……使學生的感悟始終在“工具”和“人文”的視界中自由地徜徉,努力實現教師、學生、文本的相似的和諧的振動。
其次,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語言本身就是人的精神,語文教育本身就是人的精神教育;在發展學生語言的同時,學生的精神在成長,教師的精神也在成長!《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學是不斷生成的。因此面對文本,教師、學生都是作品創造的積極參與者。課堂教學中,我與學生師生共同參與文本閱讀,將語言的感悟、實踐與積淀潛移默化地轉變成為一種人文情感內在熏陶與互為感化。
二、尊重獨特感受,彰顯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主要因為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各個不同,存在著鮮明差異。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允許學生對課文的詞句有不同的體驗,鼓勵學生在讀懂全文的前提下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使個性得到彰顯。只有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才能充分激活思維,有效進行思維碰撞,對話才能不斷深入。基于以上考慮,本堂課中,我抓住文本的內在情感線索,先是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表達各自的感受,在學生分別說出“氣憤”“激動”“痛快”“開心”的不同感受后,即圍繞重點詞句如“殘酷地奴役”“慷慨激昂”“終于”“喜出望外”等深入品味、體驗課文的內在情感。在這一過程中,我自始至終做到緊扣文本價值取向,讓學生做到有根據說話,有條理發散,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