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課時教案
四、精讀第三組塊,感悟柳樹生長過程的艱辛。
1、默讀第六七自然段,思考歸納:這株柳樹生長過程中,經歷哪些磨難?說說相關的依據。
(一年又一年干旱和寒冷的摧殘、一場又場高原風雪的虐殺、一次又一次雷電的轟擊)
2、同學們,這株柳樹經歷如此之多的磨難,得以成活下來并長得如此之粗壯,靠的是什么?(毅力和堅韌,一種堅強的精神)
3、朗讀這兩個自然段。
4、同學們,這株柳樹憑著頑強的精神,超乎想象力的毅力與韌勁,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讓我們再次帶著深深的敬畏之情朗讀——(出示)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四、小結三個組塊,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為什么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為什么能讓人望而生畏?
五、總結并提出下節課的學習任務。
文章寫到第七小節,應該能讓讀者感受這株柳樹生命力的頑強了,作者為什么要濃墨重彩地寫家鄉灞河的柳樹呢?這株神奇的柳樹給我們生活又有怎樣的啟示呢?我們下節課接著學習。
2011-10
關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意圖與思考
要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關鍵在于我們面對一篇教材能做到深刻、準確、全面地解析。在此基礎上,從學生實際需求來考慮選取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確定后,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出有效的教學問題。簡單概括之,就是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下面從三個方面來陳述我們教學設計的意圖與思考。
一、教材的認識。
作者陳忠實是土生土長的西北人,他血管里流淌著西北漢子剛毅的血液。也只有這種不輕易屈服命運的頑強人格,才表達出這般剛性的文字——《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散文以凝練、厚重的文字,大膽的猜測與想象,將一株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壯的柳樹呈現在人們眼前。也許在有些人眼里它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當我們走進它、讀懂它,你就會對它身處逆境所表現出的頑強精神產生敬畏。這棵神奇的柳樹,傲然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它似乎在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逆境,我們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毅力與韌勁。從本文表達上看,文章既有詞句華麗流暢、氣勢磅礴的工筆細描式的實寫,又有天馬行空、大刀闊斧式的想象,還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這樣的文章,在我們成人讀來激情澎湃,思緒萬千,但在教學中實施起來,卻往往覺得那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二、目標的設定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文章對柳樹的工筆式描畫,用蒼涼、惡劣的高原環境襯托,以及用家鄉灞河的柳樹進行對比,意在突顯柳樹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我們認為,教學中應通過引導學生對相關語言文字的理解、賞析,感悟出文章的主旨,同時在感悟的基礎上朗讀,以促進學生語言的內化,這是高年段語文教學的年段目標,也是這課時教學的主要目標。其次,基于文章表達特點,我們在這課時中,引導學生理解青海高原的蒼涼,然后用對比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作者青海高原的環境描寫對柳樹所起的襯托作用,力求做到文意兼得。